【歷史今天】還原「四一二事件」

【新唐人2013年4月12日訊】1927年4月12日,中國國民黨在蔣介石的率領下,發動了清黨行動,逮捕了破壞「北伐」的共產黨人。國民黨的這場「四一二清黨護國運動」,被中共稱之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那麼這場運動為什麼會發生?發生了什麼?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四一二事件」的背景

1925年底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內部就已經起了要求解僱蘇聯顧問和清除共產黨員的聲浪,1925年11月23日,中國國民黨部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和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参加这一全会的国民党政治人物,被视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右翼政治派别「西山会议派」。他們反對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反對與蘇俄聯合。

1926年3月的「中山艦事件」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公開的大衝突,也是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對蘇俄與中共「挖心戰術」的第一次公開大反擊。蔣介石對蘇聯干涉和中共擴張的直接反制,國共之間的決裂已經不可逆轉。

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北伐」戰爭是國民革命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國民革命的高潮部分,其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支援的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而恰恰在打軍閥的過程當中,中共在斯大林親自命令下一次又一次的破壞北伐,甚至於要用武裝暴動的辦法提出「南伐」,打回廣東去,以阻止中國國民黨打垮北洋軍閥和統一全中國。

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在《誰是新中國》一書中根據大量的史料指出,在軍閥駐滬軍隊已經表示向北伐軍投降、上海即將和平解放之時,中共曾搶前發動三次暴動,並自組「上海市民政府」,更宣佈這個市民政府「就是無產階級的,就是蘇維埃、巴黎公社。」同時,由陳獨秀、羅亦農等推動「武力進攻蔣軍」,並驅使工人糾察隊襲擊租界,意在激怒列強,挑起國際事端,並認為「此一決鬥,實比對直魯軍閥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再者,煽動工人罷工鬧市,無了無休,使滬上商人「自國軍臨滬以來即處於憔悴呻吟之下」,而中共在上海的各級工會不僅自持武裝,並且擁有一支兩千人的武裝力量,實際上已造成另有一個上海政權的存在。

當「北伐」于1926年勝利到達南京時,共產黨竟提出「一切權力歸農會」和「紅色恐怖」的口號。當時農會控制了鄉村政權,牆壁上到處刷寫著「殺盡土豪劣紳及一切反動派」、「實施赤色恐怖」。地方官大多數失去權力,實際無法制止農會和工會的種種暴行。他們在鄉間任意沒收豪紳地主的財物,形同盜匪;並將豪紳地主捆綁,遊街示眾,濫用私刑,死人無數。

這些行為直接妨害著正在進行的「北伐」,連中共元老李維漢都承認,「土豪劣紳」是農村重要的納稅人。農民的殺豬出榖、分田分地、逮捕殘殺,就使得他們失去了納 稅的能力,也失去了納稅的「權利」。這樣,各級政府都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 97-98頁)

國民革命軍的將士在前方浴血作戰,農會卻在後方抄他們的家、燒他們的房、搶他們的地、沒收他們的財產、吃他們的大戶,連前線士兵們捎回家的極少量的津貼也被強行搶去。中共的這一暴行,引起了國民黨軍官的不滿。

同時張作霖突襲了北京的蘇聯使館,抓捕了躲在內的李大釗等人。並搜出共產國際發來的大量指示、訓令、顛覆材料和武器彈藥。其中一份訓令內稱「必須設定一切辦法,激動國民群眾排斥外國人」,「不惜任何辦法,甚至搶劫及多數慘殺亦可實行」。蘇聯資助和操控國共兩黨的陰謀曝光後,輿論譁然,一片反蘇聲浪。在前方愛國將領的呼籲下,張作霖下令將李大釗等十九名國民黨和共產黨人悉數執行死刑,就此點燃了「四一二事件」的導火線。

其實蔣介石早在1923年9月至11月對蘇聯考察後,就認清了蘇俄的真相和對中國的野心,逐漸開始疏遠蘇俄和中共,因此而被蘇俄嫉恨。蘇聯顧問甚至開始策劃幹掉蔣介石。此後,1923年11月,中共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在參加國民革命運動和國民黨改組的決議中指示「全體同志儘管應該在國民黨內竭盡全力為自己爭取領導權,但必須通過合情合理的途徑,不得暴露自己的意圖。」

共產黨的所作所為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府都不能容忍的行為,於是蔣介石決定進行武力清黨。

「四一二事件」的過程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吳稚暉提出發動「護黨救國」運動;4月2日,中央監察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訂立「清黨原則」及組建「清黨委員會」,進行反共清黨準備工作;4月11日,蔣介石密令各省「一致實行清黨」;《國聞週報》第4卷第13期中記載「下午(4月12日)一時,閘北工人二千余結隊遊行,軍隊制止不服,(工人)手執鐵棍、炸彈,其勢洶洶,旋沖入舊俄教堂內,師司令部屋內現炸彈聲,軍隊始開槍,被擊斃十餘……」此事件標誌著清黨的開始。

「四一二事件」的意義

1928年夏,「北伐」成功,國家統一,南京政府得到國際承認。戰事平息,國家結束軍政進入訓政,此期間由國民黨行使國家統治權。從1928到1949二十年間,國民黨兩次依法結束一黨獨裁,讓國家進入憲政。第一次是1936年,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準備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進入憲政,但是由於第二年的抗日戰爭爆發而擱置;第二次是1945年,抗日戰爭剛剛結束,國民黨政府即著手準備實施憲政,與最大的反對黨共產黨談判,展開政治協商,組織憲法起草。到1946年底,制憲國民大會召開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國走入憲政時代,可惜因為共產黨的堅決抵制而斷送。

所謂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事實上是蔣介石先生挽狂瀾於既倒,救黎民於天下,他清除了一群蘇共在中國的走狗,重創了共產勢力,中國人民少受了大約二十年的苦難。 如果沒有國民黨的「四一二清黨護國運動」,中國就會早二十年陷入蘇聯和共產黨的魔爪,那就不會有一個獨立的、民主的中華民國了。 由此國民黨得救,共產黨則注定了它在一九二七年失敗的命運。也正因此共產黨對蔣介石恨之入骨。國民黨的清共運動,功在國家,功在民族,這是蔣介石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之一。

新唐人首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