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逾60種海蛞蝓 海底珍寶

【新唐人2013年03月14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淑芬台中14日電)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與水中攝影專家近期在墾丁海底觀察,發現超過60種瑰麗多彩的海蛞蝓,讚為世界少見的海洋生物寶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黃興倬今天在記者會說,上週到墾丁國家公園進行海域生態調查,會同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資深潛水教練蔡永春在後灣水域1處面積約20公尺見方海底,1天內就記錄到20多種海蛞蝓

黃興倬指出,一般潛水專家或研究人員在海底搜尋,得以發現1隻海蛞蝓就用「撿到寶」形容,國外生物專家以「海底的珠寶」稱呼海蛞蝓,能在短時間內在同一地點記錄到眾多種類海蛞蝓,是世界各地難得一見瑰麗多彩生態區。

黃興倬說,蔡永春與水中攝影同好等人在最近2週內觀察記錄,在後灣附近一處小珊瑚礁區觀察記錄,一行人共記錄到超過60種海蛞蝓,簡直是世界少見的海洋生物寶庫。

黃興倬說,台灣地區海蛞蝓具多樣性,後灣附近是射寮溪出海口,水流帶來豐富水中生物,提供海蛞蝓食物來源,不同種類海蛞蝓聚集在小小的海域內,形成特殊的生態區域。

海蛞蝓體型及色彩各異。黃興倬表示,一般體長從數公釐到30公分都有,體色斑紋艷麗多彩,極富變化。在墾丁記錄到的海蛞蝓大多屬小型,體長從不到1公分到8公分。

他並說,後灣海域海流強勁,因潮汐與季風導致海岸波浪洶湧,水中能見度經常不到5公尺,建議民眾不要貿然前往;海蛞蝓幾乎無法人工飼養,不少種類具毒性,呼籲民眾勿捕捉帶回,不但破壞生態,也可能對養殖的水族箱造成污染。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