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中共政改 此路通否?

【新唐人2012年3月2日訊】2月23日《人民日報》刊出評論《寧要微辭,不要危機》,高調拋出「深化改革」的言論——「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迴避也無法迴避」。在國內外又引起一陣波瀾,頗有論者認為這是中共將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輿論預熱,有人將其與鄧小平1992年「南巡」之前的「皇甫平系列評論」相提並論,甚至已有人開始預言這一波政改的動作會比以往都大。

然而仔細觀之,這篇評論通篇沒有提到「政治體制」具體有什麼問題,也沒有明言哪些是「硬骨頭」,只在最後籠統地引用了兩句胡錦濤的話「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如果簡單地將其解讀為中共將要進行政改未免是過於天真、一廂情願了。大約十年前胡溫上臺之時,也有不少人對其「新政」充滿憧憬,但所謂「新政」僅僅止步於取消農業稅和廢除收容遣返制度層面,而萬眾期盼、最希望改的政治體制則是紋絲未動。

2006年10月,號稱胡錦濤「文膽」的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個好東西》在《北京日報》發表,2007年1月這篇文章又被「中央黨校」的刊物《學習時報》所轉載,再度激起波瀾,認為這是07年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後將啟動政改的風向標,結果「十七大」開完,不僅政改希望再度灰飛煙滅,「維穩」的韁繩反而越勒越緊,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時事判斷——微博實名制、重判異議人士、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譴責敘利亞的決議,中共絲毫未有向人民和世界民主潮流退讓的跡象。這時僅憑一篇從頭至尾都沒有承認當前政治體制有問題的《人民日報》的評論就遐想中共要改弦更章,未免是過於樂觀了。

問題的核心在於兩個:首先,中共,至少是其中一部分高層人士是否有意啟動改革;其次是他們是否有能力推動這個改革。如果根本沒有意思,當然此事免談;如果有動機而無能力,實際結果和沒有動機也是一樣。首先我認為一部分人可能有改革的「動機」,但是改革的「意圖」不僅包括想改的動機,還包括你打算為這個想法付出多少努力、承擔多大風險等全盤考慮。僅有主張改革的言論,並不代表這個人就具備了改革的「意圖」。「意圖」意味著體現為行動的明確打算。

從這個角度講,中共高層懷有改革「意圖」的人士到底有沒有實在是一個問號。專制集團的改良要想成功也需要有「真誠」的人,就是把改革當成信念去身體力行的人,而不是投機改革、更不是放空炮的人。之所以趙紫陽和胡耀邦被當成改革派人物,不是因為他們走進權力核心層之後才開始體現為行動,而是因為遠在此之前,他們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所行動了。比如胡耀邦從1977年開始主持「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而趙紫陽從1975年主政四川開始,就在積極嘗試經濟改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真的懷有某種信念,不管他身居何位,總會體現出一些行動。

而在當今共產黨的所謂「開明派」裡你甚至都找不到有誰在身體力行。被稱為太子黨裡「開明派」人物的軍隊總後勤部政委劉源,並未看到他有什麼實際行動使得這個軍隊機關的運作更加透明;另一位「開明派」代表人物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也沒有見他如何將國防大學這一畝三分地耕耘成一個思想更加開放和活躍的學術機構。

另外有人認為中共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民眾抗爭此起彼伏、以及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壓力下會不得已做出一些改革姿態,會被時勢推動往前走。持此論者恰恰忘記了這種情況正是中共要盡力避免的。不管是被民意、還是被世界潮流所驅策,這都意味著共產黨失去了對局面的控制,一旦它明顯意識到可能失控,它就一定不會改。

在專制集團內「改革派」天生居於弱勢地位, 因為從改革到社會的根本變革、到江山易色,這中間的臨介點在哪裡常常非常微妙,而且從改革到根本變革這個過程並不是改革的發動者自己能控制的。所以在專制集團內天然的需要頑固派有更強大的勢力,才能「穩定大局」、控制住基本面。只要頑固派祭出「亡黨亡國」這面金牌,改革派有再好的主張也得放棄,就必須服軟。這是所謂「黨性問題」,是你要保共產黨、還是要改掉共產黨的問題。所以從歷史經驗看,改革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當權者的全力支持,幾乎寸步難行。

那麼習近平、李克強班子主政後,是否就能改變黨內的力量格局,打通政改之路呢。一些人還抱持著這種希望,認為習近平的人生經歷使他傾向於改革。但只要有些務實的眼光就可看出這種希望的虛無渺茫。習近平之所以能夠上位,就是因為他是各派都能接受的人。據「維基解密」透露出的消息,中共的元老相對於團派的接班人選,更看好太子黨出身的習近平,認為他更可靠。如果習近平要啟動政改,就等於自毀根基,與支持他的一部分主要力量決裂,特別是在他即位的早期階段,指望他有此等魄力實在是不切實際。

另外,專制集團要想改良,一般要在這個專制力量還處於強盛的時期啟動,通常要有強勢領袖人物獨秉朝綱、獨斷乾綱。因為改革就是利益和權力的重新分配,遭遇反彈和抵制不可避免,如果改革的推動者沒有足夠的權威,這種反彈就會危及他自身的地位。所以光緒皇帝的改革註定難以成功,因為有慈禧太后在,皇帝的權威不敵太后。而共產黨現在已無如此強勢的人物,可以強行壓服持不同意見者。如果強行改革,共產黨立刻就會陷入混亂和爭吵。最終的結果無疑是自廢武功,走向破裂。

目前這篇《寧要微辭,不要危機》的評論只是《深化改革認識論》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說是試探各方反應的探路石,故意不指出具體問題,為自己留有餘地。具體能走多遠還有待觀察。但是共產黨內如果真還有一部分懷有改革「動機」的人,實在應該從現實出發,看清體制內已無「健康勢力」成長的環境,也沒有政治改革的現實可行性。是伴隨這個病入膏肓的體制被歷史潮流所拋棄。還是乾脆與之決裂,走上另一條道路,為自己開闢新的前程,此時應當做出明確選擇。

1990年蘇共「二十八大」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佈退出蘇共,1991年「八一九」事件後蘇聯解體,原來的蘇共大佬們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而葉利欽卻在新的時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今人當慎思之。

新唐人首發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