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昌海:「俄羅斯之冬」革命爆發?

【新唐人2011年12月10日訊】俄羅斯媒體報導,2011年12月8日俄國總統梅德韋傑夫當天正在布拉格對捷克進行正式訪問。他在與捷克總統克勞斯會談後對記者表示,不排除在國家杜馬投票和計票環節存在舞弊現象。報導稱,就在前兩天,梅德韋傑夫與普京一致堅決否認存在舞弊的可能性,並對觀察員錄下的證明投票過程中有不合法行為的視頻表示「不可理解」。而席捲整個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及俄羅斯其他幾個城市的強大抗議浪潮,迫使當局尋求與民眾達成某種妥協。梅德韋傑夫呼籲國民要保持冷靜,並表示「專家、而非普通人」將對選舉情況展開調查。他同時強調,民眾有權提出問題。據報導,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針對俄羅斯杜馬選舉發佈報告,稱選舉存在暗箱操作,俄羅斯獨立選舉觀察組織戈洛斯也在12月5日稱俄杜馬選舉存在大量違規現象之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5日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呼籲俄羅斯政府對選舉舞弊進行全面調查。不過,克林姆林宮否認舞弊,認為選舉公正透明。普京表示,他對議會大選結果感到滿意。

12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認為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結果體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意願,中方支持俄羅斯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他說,我們注意到,一些西方國家對此次選舉結果提出質疑。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洪磊表示,據我們所知,約700名國際觀察員觀察了此次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普遍對選舉結果予以肯定。中方同樣認為,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結果體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意願。中方尊重俄羅斯人民的選擇,支持俄羅斯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但俄羅斯總統明確表態「不排除在國家杜馬投票和計票環節存在舞弊現象」,而「俄羅斯人民的意願」意願也明顯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不符。目前,俄羅斯抗議選舉舞弊的民眾正在籌備在首都莫斯科和80多個城市舉行大規模示威。很多人通過互聯網上社交網站相互聯繫,已有數萬人表示會參加莫斯科的抗議集會。許多俄羅斯民眾正醞釀和準備舉行大規模的抗議選舉舞弊的示威活動。這次示威有可能比先前的示威規模更大。示威活動的組織者、體制外的反對派「團結運動」說,除了首都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外,示威活動還將覆蓋全國80多個城市。示威中提出的主要訴求和口號將是:「我們要求舉行自由和誠實的選舉」,「人民反對不誠實的選舉」,「我們要求應根據俄羅斯憲法選舉議會」。

示威組織者說,當局已經批准了將在莫斯科市中心舉行示威。但莫斯科市政府警告說,當局批准的參加示威的人數是300人,如果超出這個界限,當局將依法行事。但在「臉書」上,截止8日晚就已有2.7萬人表示將參加示威,8千多人表示有可能參加示威。在另一個俄羅斯的主要社交網站「聯繫」上,有2萬多人表示將參加示威。估計全俄羅斯將近20萬人會參加。俄羅斯的一名互聯網分析人士說,並非所有社交網站上表達參加示威的人最後都能真正走上廣場參加集會,但根據經驗,通常會有50%參加示威抗議。

在社交網站上,還有許多人呼籲在自己的衣服、背包或是汽車上,懸掛白絲帶,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和抗議選舉舞弊行為。這個活動的倡議者,作家列瓦佐夫說,選擇白絲帶是因為每個人都能很容易找到做絲帶的材料。列瓦佐夫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向當局表達,究竟有多少人對執政者的行為滿意或是不滿意。這種簡單的方式可以讓當局避免措手不及。因為當局要是對局勢的發展感到意外,執政者可能會採取非理性等粗暴行為。我們都帶上白絲帶後,當局就能知道有多少人對他們不滿,我們希望當局將因此針對群眾的不滿做出回應。」

示威活動的組織者說,這次示威活動將不分黨派和政治觀點。俄羅斯共產黨、其他左翼勢力、以及親西方的民主派勢力都計劃參加這次示威。前總理卡西亞諾夫、副總理尼緬佐夫、前副議長雷日科夫、著名反對派政治人物,作家利蒙諾夫等等都計劃在示威集會上發表演講。

與此同時,莫斯科呼聲廣播電台透露,俄羅斯安全機構正向「聯繫」社交網站施加壓力,試圖要求這個網站不要給人們聯繫示威提供方便。「聯繫」網站的領導人說,他們遠離政治,他們既不支持執政者,也不支持示威者,或是其他任何政治黨派,因此他們將保持互聯網的自由,不會屈服聯邦安全局的壓力。

12月4日結束的俄羅斯議會大選投票結果於5日被公佈後,遭到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政治抗議示威。俄羅斯「生意人報」在12月5日的報導中說,如次大規模的針對政治問題的群眾抗議為1993年以來罕見。俄媒體報導說,僅在莫斯科市中心的集會抗議中,雨雪交加的寒冷天氣並未能阻止參加抗議者越聚越多,從起初的數百人增加到上萬人,將集會地點擠得水洩不通,警方設置的鐵柵欄等路障未能起到任何作用。抗議人群中不時地響起直接針對普京和現政府的抗議口號:「誠實選舉」、「俄羅斯不要普京」、「普京是壞蛋」等等。示威者同警方的對峙,一直持續到5日深夜,數百人被警方拘捕。12月6日,一個社交網站承諾要在每天晚上舉行抗議,但是俄羅斯的國營電視頻道沒有提到抗議活動或是警力的增加。

俄羅斯總理普京在經過了連續幾天的沉默後對抗議示威活動發出強硬表態。普京抨擊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向民眾發出抗議示威的信號。他同時警告將採取措施,對待抗議示威不會手軟。普京說:「如果他們是在法律範圍內示威,那就必須給他們提供行使自己公民權利,表達他們意見的集會。我們不應限制公民行使權利。但如果有人想違反法律,安全部門應該動用一切法律手段行使他們的權利。我們同時也知道,俄羅斯民眾不希望動盪和混亂,民眾不希望局勢的發展將象幾年前的吉爾吉斯斯坦或是烏克蘭。」

俄羅斯警方和安全部門已動員數萬內務部隊和警察應對示威。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局已經從莫斯科州向莫斯科市內調派大批內務部隊和軍警。俄羅斯新聞網站和雨天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報導了目擊者在12月5日於莫斯科市中心幾條主要公路拍攝到地大批軍車向市中心方向集結的照片和錄像。

前副議長雷日科夫表示,雖然示威活動一直受到當局的嚴厲鎮壓,但如果示威活動的人數能超過5萬,現場警察將不會執行鎮壓命令,反而會站到示威群眾一邊。俄羅斯前總理卡西亞諾夫說,普京的表態缺乏理性,普京做出了錯誤反應。支持共產黨的俄羅斯左翼作家普羅漢諾夫說,普京的命運將會非常悲慘,但他目前仍然有機會做出選擇,避免悲劇發生。另一名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庫寧說,如果普京仍然不願意放棄政權,普京的下場將象卡扎菲。

繼12月5日萬人示威後,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地12月7日繼續有小規模示威。莫斯科市中心的凱旋廣場當天晚間被大批軍警和軍車包圍。一些示威者說,由於被捕人數太多,莫斯科的法院來不及對判案,被捕人士需要排隊等待宣判。辯護律師說,法院的判決如同生產車間的流水線,已根本不像法院。一些被捕人士都被判處5到15天的監禁。一些被捕人士說,警察對待被捕示威人士十分粗暴。不少人遭受虐待刑罰,有的人被打傷,其中包括記者。當天,5萬名警察在直升飛機的支援下在莫斯科街頭巡邏,進行武力震懾。

俄羅斯總理普京嚴厲批評美國,指責華盛頓挑動俄羅斯反對派。普京說,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講話給他的反對者「送去信號」。因為希拉里12月6日說,俄羅斯的議會選舉既不自由也不公平,選舉結果導致外界「嚴重擔憂」。而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一直關注著持續的抗議活動,以表示他們對選舉的不滿。國際觀察員表示,12月4人的投票被廣泛指責存在偽造選票以及其他違規行為。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呼籲取消俄羅斯議會選舉的結果,並舉行新的選舉。他說,選舉結果沒有反映出人民的意願:「國家領導人應該做出議會選舉結果無效並重新進行選舉的決定。」

「建立沒有普京的俄羅斯!」聚集在莫斯科凱旋廣場的示威者高呼反對普京的口號舉行示威。集會中,人們還高呼「誠實選舉」,「把誠實的選舉歸還給我們」,「統一俄羅斯黨是騙子和盜賊政黨」口號。許多群眾在抗議集會中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沒有舞弊行為,普京領導的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真的能獲得多少選票?有人認為,統一俄羅斯黨的得票率將不會超過25%。

在集會中發表演講的人包括了反對派領袖,葉利欽時代的前副總理尼緬佐夫,前議會副議長雷日科夫,以及知識、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和互聯網博客作者等等。發言者說,3月份的總統大選將導致比今天多出10倍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

俄羅斯著名音樂評論家特洛茨基在發言中呼籲人們積極參預政治生活,行使公民權利,更多關注明年3月總統大選。他認為,總統大選活動可能改變俄羅斯歷史。特洛茨基說:「我認為,俄羅斯擁有足夠多的勇敢、樂觀、堅強和值得欽佩的民眾,所以我想,3月4日的總統大選將變成真正的節日。」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庫寧發表聲明說,議會大選的大規模舞弊行為將使俄羅斯公民社會團結起來。他呼籲民眾抵制總統大選,其他政治人物也不要給普京當陪襯參加總統大選。媒體說,俄羅斯真正的反政府抗議浪潮正在開始,在莫斯科,人們日益感覺到埃及解放廣場的氣氛。一批人權和社會活動人士還呼籲討論如何讓普京下台以及和平移交權力。著名工商領袖,俄羅斯首富普羅霍羅夫發表文章說,普京政權的合法性在降低。如果克里姆林宮不做出任何改變,這個政權將在5年內垮掉。

俄羅斯共產黨發表聲明說,俄共不承認議會大選結果,俄共認為這次大選不合法,俄共將上訴法院控告舞弊行為。俄羅斯共產黨領導人梅里尼科夫說:「共產黨決不滿意這樣的結果。我們實際的得票率要比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的19%的得票率高出很多。我們的得票率至少能高出25%,這一點不需要任何證明,俄羅斯民眾這次非常瞭解政治力量的消漲。」

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說:「示威者和鎮壓部隊的規模為2000年普京開始執政以來的最大規模。」在這種情況下,普京的青年近衛軍「納什」成員等1萬人聚集在克里姆林宮(總統府)附近,高舉「(議會選舉是)普京獲勝」的牌子遊行。抗議示威受到政府支持的青年組織的干擾和阻撓,兩天共有1千人被捕。

親普京的青年組織當天動員1萬7千多人首先佔領了莫斯科市中心的幾個主要廣場,阻撓抗議示威活動展開。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凱旋廣場,普京的支持者說,他們想捍衛選舉成果,歡慶選舉勝利。這些人邊敲鼓邊高呼「梅德韋傑夫、勝利」和「俄羅斯」等口號。支持政府集會的參加者多數是莫斯科以及莫斯科郊外中學學生。多數學生都只顧埋頭敲鼓,不願同記者接觸。普京政府負責青年事務的高級官員親自在廣場上部署監督。俄羅斯商務諮詢報透露,大選後的抗議示威,特別是大批俄羅斯的中產階層和知識界人士參加,讓克里姆林宮感到意外,措手不及。總統辦公廳的高級官員連續兩天不停開會,許多人都是工作到半夜才回家。由於當局沒有準備,被迫臨時組織了許多13到15歲的中學生參加支持政府的集會。

被擠到一旁的示威群眾以「梅德韋傑夫恥辱、抵抗」,「普京是壞蛋」的口號回應。莫斯科市中心的特維爾大街12月5日晚間擠滿了抗議示威人群,道路兩邊停滿了軍車。過路的莫斯科市民說,大街上的景像和氣氛象蘇聯解體前的1991年。

莫斯科的一些抗議示威者說,繼席捲阿拉伯國家的抗議示威活動後,俄羅斯也開始革命。示威者甚至把抗議示威活動稱作「俄羅斯之冬」革命。

蘇聯解體並引入民主制後的20年裡,俄羅斯共舉行了四次總統選舉。在首次總統選舉中,伯裡斯•葉利欽當選總統,接下來當選總統的是普京和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每次舉行選舉時,他們代表的政黨名稱都會略有改變,但實際上只是改變了執政黨的名稱。雖然看似通過選舉選出新任總統,但實際上都是前任總統在選舉前提名接班人,然後被提名的候選人在選舉中當選。1996年之前朝野候選人還展開競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對陣營的競爭者逐漸在大選中消失。普京將在明年3月的總統選舉中輕鬆獲勝的預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雖然不是像共產主義時期那樣實行一黨獨裁,但能夠牽制執政黨的反對陣營力量非常薄弱。

反對陣營人士伯裡斯•涅姆佐夫就普京第三次參加總統選舉的做法指責稱:「這無異於鑽法律和制度空子的三選獨裁。」相反,塑造普京執政意識形態的克里姆林宮辦公廳副主任弗拉季斯拉夫•蘇爾科夫反駁說:「民主主義基礎薄弱的俄羅斯應該按照自己的方式實現民主。俄羅斯需要強大的領導人普京。」

反對陣營在國家杜馬的地位也不斷下降。1999年之前還是朝小野大的格局,但從普京執政後的2003年議會開始,變成朝大野小的局面。執政黨於2007年確保的議席超過了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在12月4日舉行的議會選舉中,執政黨也確保了過半數議席。

蘇聯解體後的20年裡嘗試民主制的俄羅斯國民內心非常複雜。有記者指出:「俄羅斯人一方面希望出現沙皇那樣強有力的領導人,一方面又強烈期待西方的民主制。」國際社會的看法也是一樣。英國經濟學人智庫2010年底對各國民主化指數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俄羅斯在167個調查對象國家中列107位元。這屬於「民主和獨裁同時存在的集團」,比前蘇聯成員拉脫維亞(48位)等國所屬的「不完善民主國家集團」還要低一個級別。

2009年的沙卡洛夫人權獎得主尤德米拉•阿利克瑟耶娃博士指出:「當今俄羅斯政治和處於黑暗中的蘇維埃時代相比,引入了很多民主化要素,但普京政權仍屬於『軟性權威主義政權』。目前的混亂是過渡時期的現象,俄羅斯的民主化未來是有希望的。」

政治評論家們也積極評價俄羅斯的政治未來。普京執政初期還不能存在的「不同的俄羅斯」、「連帶」等反普京組織,以及在12月4日選舉中發揮公明選舉監督者作用的「聲音」等組織紛紛發出自己聲音的事實證明俄羅斯民主化取得了進展。

據評價,在此次示威中出現的年輕人的力量也是鞏固俄羅斯民主化的基礎。俄羅斯國際大學三年級學生安娜•布拉諾娃說:「我們的DNA和軟弱屈從於共產黨的蘇聯人不同。我們會密切留意普京政權在法治等民主化建立方面的努力,如果走向獨裁,我們會強烈抵抗。」

俄羅斯獨立報分析說,俄羅斯的抗議示威活動在走埃及版本。但俄羅斯政治評論人士奧列什金說,俄羅斯同阿拉伯國家國情不同。奧列什金說:「俄羅斯目前沒有那樣多的貧困、沒有教育的年輕人。同1917年時的情況也不同,當時俄國城市到處都是從農村來的窮人,這些人當時很容易相信布爾什維克的提出的各種宣傳口號。目前的俄國年輕人都受過教育,他們很實際,也並不貧困,他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因此這些示威不會變成類似阿拉伯國家的那種革命,示威者僅是想表達不滿,希望當局能尊重他們的公民權利。」

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天的示威總共有1千多人被捕,許多人至今仍然被關押在警察拘留所中。反對派領袖尼緬佐夫、利蒙諾夫和民主派政黨亞博盧集團領導人米特羅辛等人都曾被捕,但後來被警方釋放。人權組織大赦國際已呼籲俄國當局釋放所有被捕人士。

俄羅斯媒體說,拘留所得條件及其惡劣,缺水,沒有食物,一些人昏到。幾名主要反對派成員被法院判處15天的監禁。俄羅斯股市12月5日暴跌4%到5%。分析人士說,原油價格和歐美股市傳統上一直主導俄國股市走向,但自從爆發抗議示威,大批俄羅斯內務部隊進入莫斯科市中心後,投資人考慮的頭號問題已經變成俄羅斯的政治風險。

許多民眾和反對派在準備12月17日再次舉行示威。……

文章來源:《大中華思想門戶》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