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發現石牆城堡遺跡 疑為魯國長城

【新唐人2009年5月10日訊】(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國山東省文物普查工作隊日前在萊蕪南部徂徠山脈發現一處大型石牆、城堡遺跡。考古學家認為,此遺跡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修建的長城,為長城史等研究提供重要實物資料。

新華社報導,文物普查人員表示,目前發現的大型石牆、城堡遺跡主要分佈在萊蕪市境內,總長度30餘公里,位於山嶺北側,由石砌的矮牆與城堡組成。根據現有走向來看,石牆向東、西方向沿山勢延伸入泰安市境內的可能性很大。

石牆現存高度約1公尺,高處可達兩公尺以上,厚度為1.2至2.8公尺,較厚處以石砌城牆中間夾雜沙土碎石。石牆多修築於兩山間的平緩地帶,山頂上構築城堡和防衛哨所。城堡多呈圓形或近圓形,居於山頂最高處,在牆體保存較好的北壁上可見瞭望口。

由於史籍中沒有關於魯國築長城的記載,在發現此一大型石牆遺跡後,普查隊立即在萊蕪境內展開深入調查,判斷此次發現的萊蕪段石牆、城堡遺跡,年代上限應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

文物普查人員認為,這段石牆遺跡北距齊長城遺址70多公里,兩者間的地區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交界地,地理位置重要。從石牆、城堡的修築方式和走向來看,應該是魯國為防禦齊國而修建的。

考古學家說,從現存石牆的建築方法和高度、寬度判斷,使用時間不長,可能在春秋晚期、戰國早期建成使用不久即被廢棄。與齊長城相比,石牆牆體較窄,體量較小,功能除考慮防禦北部勁敵齊國外,更關注對魯國人民的控制作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