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不支持大學生體制內工作 引發輿論嘲諷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8月23日訊】中國青年失業率持續飆升,大學生工作難找,被迫通過考研考公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但中共官媒發文稱「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體制內工作」,並鼓動青年人自主創業,引發輿論群嘲。

官方媒體《中國青年報》8月23日刊文稱,時下,不少大學生因為就業難選擇考研,讀研之後又熱衷考公考編,從而最終「上岸」(指進入體制內工作)。

文章說,隨著公務員錄取的學歷門檻水漲船高,不少希望考公考編的學生,都把讀研視為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敲門磚」。很多學生為了考上研而選擇「二戰」「三戰」,讓人才錯配、資源浪費等問題凸顯出來。

根據官方數據,2023 年國考報名的人數突破了250萬。四川、福建、江西、山西等地報名的人數都超過了20萬,河南近50萬。

文章指出,之所以人們對考公考編趨之若鶩,同體制內工作的優越性有關。因為此類工作的保障性和安全性較強,而且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也較好。加之當前中國面臨國內外挑戰,由此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也使考公考編備受青睞。

不過,文章話鋒一轉,稱「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在體制內工作,研究生也不應盲目『隨大流』,跟風考公考編」,並鼓動青年人靈活就業、自主創業。

官媒這篇文章引發輿論嘲諷:「是,家裡沒人的不適合,不會油嘴滑舌的不適合,沒眼力價不適合······這麼一算可不就好多人不適合嗎?」

「確實是,沒關係,還沒錢的更不合適。」

「臉皮薄的不適合,心不狠的不適合,······」「不會溜須拍馬的不合適。」

(微博截圖)

還有網友直言:「啥叫研究生跟風,要不是怕35歲裁員,而且女性生孩子即失業,誰願意考。」「如果能好好保就業,而不是35歲就失業,我相信也不會有考編潮。」「不落實勞動法,不做好三次分配,就會大言不慚的說,何不食肉糜。」

近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有世界500強企業總監、家居企業市場銷售主管、北大碩士等紛紛自曝,失業後找不到工作,被迫跑外賣為生。

也有網友解讀官媒此文背後的用意:「我來給大家翻譯一下:你們別來跟我們搶飯碗了,你又沒背景,又沒資源,你不好好給我當韭菜,跑來跟我搶飯碗???」

「你們都考公,誰來養公務員?」

還有網友警告,中國經濟已經步入衰退期,體制內的人員也要做好丟掉「鐵飯碗」的準備:「體制內是靠體制外輸血養活的,如果體制外不再努力賺錢,體制內靠什麼存活呢?地方財政崩潰只是時間問題,那些在基層公務員體系的人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至少要有心理準備吧。」

近期,中共政策出現危機,有關公務員降薪的話題持續引發熱議。

大陸財新網6月29日曾報導,廣東、浙江、江蘇等多個省份公務員降薪,取消各類自設的獎勵性補貼,工資下調幅度約為兩三成,但文章迅速被刪。

網傳消息,浙江、江蘇及福建等地區的部分公務員已經收到了降薪通知,下調的幅度在15%到20%之間不等。像珠海地區的公務員降低了6萬∼8萬元,深圳地區降低5萬∼10萬元。

微博大V「博遠天合公考孫志超」7月11日表示,幾個廣東朋友證實現在確實在降薪,「最難受的是,還會追繳一部分錢,從你未來工資裡扣。縮水幅度的話,廣東各地有小差異,但是基本上差不多,20∼30%附近」。

廣東民眾羅先生對新唐人說:「公務員是減薪了,也不是現在了,疫情的時候啊,清零在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了,他們現在都不講的,怕犯政治的錯誤。」

羅先生還說,體制內的人降薪沒有什麼影響,他們一直就享受著很優越的待遇,「它表面上是減了,但是他們用其他的渠道,都有辦法弄錢,貪腐啊什麼受賄的,體制內的人都是這樣去做的」。

(記者羅婷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文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