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高校「心理救援」行政化 干預成監視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4月15日訊】4月12日,大陸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發表文章《大學「心理干預」系統,為何越來越像「心理監視」系統》,文章分析了中國當前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救援」行政化,變成了「心理監視」。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預系統建設越來越全,但在一些大學生眼裡,這個本意是「幫助」的系統,卻越來越像一雙無處不在的「眼睛」,這雙「眼睛」涵蓋了「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個人」的四層「預警系統」。

從入學的「心理健康篩查」開始,整個系統就慢慢展開,編織成一張透明的網,滲透進校園生活裡,覆蓋住每一名學生。被「篩查」出有異常狀況的學生,會被輔導員或是班委「關注」。輔導員會建議學生前往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或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來做針對性的諮詢等。在危機情況下,某些學校的心理諮詢室也有權力將事情繞過學生,直接「上報」至輔導員、年級指導員甚至是家長。

文章說,有的學生發現,開學做的心理健康篩查量表,讓自己成為輔導員眼中的「重點觀察對象」;有人暴露出心理疾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叫家長」;還有人因為一時衝動在社交媒體上流露「自殺傾向」,會被學校保衛處輪番上門詢問,「要麼休學,要麼陪讀」等等。

這套系統,讓學生安全感越來越缺失。甚至有學生問:在這個學校裡,是心理問題需要被解決,還是有心理問題的人要被解決?

文章分析,現在中國高校的「心理干預」系統大多數演變自上世紀80年代的「德育體系」,無法擺脫「行政化」的束縛。調查顯示,高校中有84%的心理諮詢機構掛靠在學工部(處)等部門,11%掛靠在院系,5%在思想政治教研室。

文章引用一位高校心理健康系統中的負責人員話說,「學校不是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而是幫助學生度過校內生活」,「只要確認這個人不出事,危機就解除了」。

文章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因為心理抑鬱被同學告知了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將事情告訴了保衛處,保衛處立即把女孩的情況報告給了學辦主任,學辦主任又通知了輔導員。第二天早上,輔導員不僅跟女孩室友「核實情況」,同時還聯繫了女孩的家長。輔導員把學校的條例列出來,告訴家長不建議讓女孩繼續上學,女孩說,「讓我出去就醫,如果就醫後需要住院就住院,不需要住院就建議休學。」 女孩受到了各方的壓力,非常絕望。後經與學校協商,女孩通過「家長陪讀」的方式繼續留在學校裡上學。

文章說,高校的「心理干預」粗暴,保密形式化,不注重隱私保護,這種心理支持系統,在學生眼中,變成了一套「檢查」系統。

文章引用了某大學心理委員劉天的話說,高校心理健康干預流程實際操作上出現的問題,是因為干預流程的目地主要是為了不讓學生在在讀期間出事,進而影響學校。所以有些學校不太注重學生隱私。

某高校輔導員說,輔導員只是發現問題上報,至於後續心理諮詢室如何干預,「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反正你只要留過你做工作的記錄,比如談話記錄等,就不會追你的責」。

文章認為,被行政化了的高校「心理救援」,使得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預流程,就像一棟打錯了地基的房子,「從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規避風險,而不是給予幫助與支持」。它把學生們圈在高校裡,企圖將學生的一切掌控在手中,防止意外發生,但並沒有想過要將牆上的漏洞補上。

在大陸微博平台,很多網友分享自己在大學的類似經歷,「大一認真填了之後被叫走談話,之後再也不填真的了」,「曾經學校的心理測評我如實填了,被輔導員約談讓我休學,我絞盡腦汁語言對戰幾個小時才給應付過去。浪費時間還耽誤事,後來全都瞎填了,這麼搞誰敢真填啊」,「我就是認真如實填了,然後輔導員天天信息轟炸我今天有沒有事情心情咋樣會不會想死(就直接這樣問),我不回信息就電話轟炸,還告到我家長那裡去。。。。我恨死她了」,「我入學的時候,也做過心理評估,結果沒通過,輔導員把一群沒過的人叫到一起挨個問話,問我為什麼這裡要選這個答案?我很無語,只能說選錯了,然後她又隨便說了兩句,就讓我們回去了,學校裡的心理輔導就是這樣簡單粗暴。」

(網絡截圖)

還有網友評論,「『別死我手裡』是處理一切危機的邏輯」,「不解決問題解決人,老傳統了」,「這不就是當下的社會縮影麼,各方面都是這種騷操作,只對上負責的官本位思想作祟」,「這個和過度防疫的底層邏輯一致」,「這件事充分說明,學校根本就不把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人隱私當回事,他們更關心是不是給學校帶來什麼影響或損失;這跟變相校園暴力無本質區別。」

(記者李酈綜合報導/責任編輯:徐耕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