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美的合一:拉斐爾的《聖母子》

作者﹕闕寶如

Facebook

自古人類都有對神對信仰,最早的藝術品也都出現在神的殿堂裏,表現神聖美好的境界。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也不例外,只是在人文主義的思潮下,藝術家以更人性化的角度來表現神和闡釋教義。也由於藝術的發展,除了教會大量以藝術來讚頌神、彰顯神的存在和偉大之外,許多有能力的商人或富裕家族也都希望擁有表現神的宗教藝術品;特別是表現聖潔、慈愛與天真的《聖母子》更是歷久不衰的熱門題材。

拉斐爾所畫的聖母子恬靜優美,充滿聖潔光輝,人見人愛,舉凡有能力的人都希望能夠擁有一張拉斐爾的聖母子,也因此他一生畫了很多聖母子像。人們喜歡他巧妙的構圖、優雅的氣質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拉斐爾享有「聖母畫家」的美譽背後,其實有著辛苦而且實實在在的付出與努力。以下列舉拉斐爾九件不同時期的聖母子畫作,對比不同階段的特點,並從中了解他逐漸成熟的藝術風格。

早期聖母像:(1504年 之前)

在來到佛羅倫斯之前,拉斐爾也承接過聖母子的委託繪畫工作,這個時期的作品在題材上,拉斐爾用接近世俗化的描寫方式處理宗教題材,將日常生活中母親與幼兒溫馨互動的形象應用到聖母與聖嬰的主題,並加以理想化。 畫面構圖與造形上多是延續或參考其他前輩畫家的作法。繪畫技法上,則承襲老師佩魯吉諾 (Perugino) 和諧寧靜的藝術風格。例如:《聖母子與聖徒》( Madonna with Child and Saints), 《梭利聖母》(Solly Madonna c. 1502)和《康氏聖母》(The Conestabile Madonna)。

《聖母子與聖徒》 (Madonna with Child and Saints, c. 1502

Oil on wood, 34 x 29 cm;Staatliche Museen, Berlin)(公有領域)

《聖母子與聖徒》也被稱為《馮.羅普的聖母》( the Von der Ropp Madonna) 。構圖與畫家 il Francia 的作法十分接近, 聖母與聖子位居中間,平均兩側是聖徒杰羅姆和聖方濟 (Sts Jerome and Francis )。 藝術風格則是承襲佩魯吉諾。

早期拉斐爾採用佩魯吉諾畫風創作的聖母子,屬於小規模虔誠的宗教題材 。大約自1502到1504年間, 他的這類作品呈現出一個有趣的共同特徵 ,即畫面中多以聖母作為的主體,她手裡拿著經書正在閱讀。 而懷中的聖嬰很有慧根似的也將頭轉向聖經方向,仿佛知道自己的來歷和使命。《梭利聖母》與《康式聖母》就是典型的例子。

《梭利聖母子》 (Solly Madonna c. 1502;Oil on wood, 52 x 38 cm,Staatliche Museen, Berlin)(公有領域)

《康氏聖母》(The Conestabile Madonna 17.5 x 18 cm in St. Petersburg )是一件小尺寸的作品(也可能未完成),這畫可能是拉斐爾到佛羅倫斯之前 ,在翁布里亞(Umbria)的最後一件作品。它的名字來自佩魯賈Perugia家族的Conestabile,這幅畫也是描繪的聖母抱著聖子在讀著經書。在1881年,當原作被移製到畫布上時發現,聖母手中原先是拿著石榴(象徵耶穌未來的犧牲與受難),而不是書。

《康式聖母》(Madonna Conestabile) 1504 State Hermitage Museum(公有領域)

中期(佛羅倫斯時期的蛻變):(1504-1508)

從1504到1508年,拉斐爾在佛羅倫斯期間畫了很多的聖母子像。儘管是相同的主題,拉斐爾從不自滿而畫地自限, 他對自己的挑戰與要求,每一張作品都不同。拉斐爾很懂得吸收他人的智慧與經驗,在繪畫技術上,他深入研究人文與繪畫精神,吸取前輩大師的技法,加上自己實實在在的經驗積累,逐步形成圓潤柔和的繪畫風格。

短短的四年,拉斐爾成功的掌握了佛羅倫斯地區畫家們成熟的素描和結構能力,也承傳了北歐油畫的細膩質感;他從達文西那裡學到了嚴謹的構圖與造形,以及節奏與韻律,也從向米開蘭基羅學習了人體結構與雄壯的氣勢。 拉斐爾不但臨摹 、速寫,從他的素描習作中可以看到揣摩與提煉的痕跡,最後應用成為自己的作品。拉斐爾的巨大付出沒有白費,蛻變後作品,除了依然保有原來的寧靜、協調及恬靜的秩序感之外,更加讓人感到莊嚴卻溫暖,寧靜卻不死板。例如《大公聖母》、《花園中的聖母》。

《大公聖母 》(The Madonna del Granduca)(公有領域)

《大公聖母》可能是拉斐爾於1505年抵達佛羅倫之後不久繪製的。 由於受到達文西的影響,從畫中可以看出拉斐爾已知道使用暈染技法(sfumato)。這幅畫作本屬於托斯卡納大公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 Grand Duke of Tuscany),後人也就以《大公的聖母》稱呼這件作品 。

《花園中的聖母》La Belle Jardiniere. 1507 or 1508. Oil on panel. Louvre, P aris, France.(公有領域)

《花園中的聖母》這件作品是由錫耶納(Siena)貴族法布里奇奧(Fabrizio Sergardi)委託繪製。或許受到達文西的啟發,畫面中以金字塔結構描繪了聖母、聖子和年輕的施洗約翰。它是目前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在這張作品中,可以看到拉斐爾不僅學會應用達文西明暗對比的繪畫技法,也學會將聖母的姿態處理得更為輕鬆自然。

天彼家的聖母(Tempi Madonna. 1507-1508. Oil on panel. Alte Pinakothek, Munich, Germany.)(公有領域)

除了以上所說的兩件作品之外,還有《安西底家的聖母》( Ansidei Madonna ),與《天彼家的聖母》( Tempi Madonna. )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通特點:保留了傳承自佩魯吉諾的優美形式與均衡的人物配置,轉變過後的人物動態,呈現更加自然真實。加上理性自然的空間處理,與主題的單純化,讓作品更加凝練。換句話說,嚴謹的構成,讓作品的畫面在原有溫暖細膩的豐美之中,更加穩健成熟。

後期(羅馬時期):(1508年之後)

自從離開佛羅倫斯,到羅馬之後,拉斐爾開始應接不暇地接受教宗所指派的工作,多是大尺寸的壁畫與龐大的工程任務,單純描繪聖母子的簡單題材的作品相對變得很少。然而, 經過歷練後的拉斐爾 , 技術更加洗煉,面對聖母與聖嬰的相同主題,相近的內涵,拉斐爾的藝術語彙與手法卻更加豐富自然,且具有文學與意境的表現力。表現在人物的姿態,人體的結構、構圖色彩的搭配,空間的營造,光線使用、氣氛的掌握等等,都儼然自成一格。 例如1510年的《阿爾巴聖母》(Alba Madonna) 與1513年《椅子上的聖母》( The Madonna della seggiola) 的兩幅。

《阿爾巴的聖母》 (Alba Madonna,1510,

Oil transferred from wood to canvas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公有領域)

《阿爾巴聖母子》中同樣描繪了聖母、聖嬰與施洗約翰,三人的互動的中心卻是約翰與聖子共同扶持的十字架,暗示兩人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將來為人犧牲的命運;聖母的視線也隨著兩個孩子望向十字架。三個人的群組結構被安置在圓形的畫面設計中,聖母伸出的膀臂與斗篷平衡著整個畫面。風光明媚的背景呈現的則是典型的意大利鄉村景緻,整體色彩純淨而鮮麗,是拉斐爾的繪畫境界達到成熟圓滿的表徵。這件畫作是保羅.糾維歐(Paolo Giovio)為諾塞拉帕加尼(Nocera dei Pagani)區的Olivetani教會委託畫家製作的。由於這幅畫在18世紀屬於西班牙阿爾巴眾議院 ,因此被後人命名為《阿爾巴的聖母》。

《椅子上的聖母》(The Madonna della seggiola or Madonna della sedia)是拉斐爾在1513年至1514年間繪製的,目前收藏在佛羅倫薩的皮蒂宮(Palazzo Pitti )。畫中描述甜美清純的聖母擁抱著可愛的聖子,小施洗約翰在一旁虔誠地仰望。

這件拉斐爾在羅馬創作的作品,不同於早期在佛羅倫斯的畫風,相同的聖母主題卻不再刻意追求嚴謹的幾何與直線造形。相反的,拉斐爾受到畫家提香(Titian)與德爾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的影響,繪畫中開始運用溫暖的色彩。



《椅子上的聖母》(The Madonna della seggiola) 1513-1514(公有領域)

結語:

提到聖母,人們立刻聯想到的並非中世紀嚴肅刻板的臉孔,而是拉斐爾畫筆下的一系列的美麗形象,有的散發慈祥的母性光輝,有的具備典雅的高貴氣質,也有的如同少女般純真甜美可愛。拉斐爾對女性美的深刻研究,確實有他獨到之處。難怪歐洲人喜歡讚美女士「像拉斐爾的聖母般的美麗」。儘管時代不同,但是許多人都熟知並熱愛拉斐爾式聖母的純潔、溫柔,這也是最高雅的女性美典範。拉斐爾曾寫信給朋友提到:『為了描寫美人,務必看過很多美女。然而由於美女太少,我便採用浮現於心中的理想形象。』(註)由此可知,拉斐爾聖母像之美是理想中的完美形象。

拉斐爾的藝術建構在和諧莊重的古典美學基礎之上, 同時結合了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他藉單純的主題表現人性中母子深厚的情感,通過親切美好的人物形象傳達聖母子的神聖內涵。 在貼近人們生活經驗的同時,拉斐爾的聖母子畫像不知不覺地延伸到人們內心,印象深刻。有人推崇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繪畫的集大成者,不僅將文藝復興的油畫成就推到高峰,他的聖母子畫像作品也成為後世西方繪畫的經典。@*#

(註:1515 年拉斐爾寫信給人文主義者卡斯提尼奧尼的書信的一部分)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