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的老師 傑出的女書法家衛夫人

文/君子蘭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20日訊】衛夫人(272年-349年),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祖籍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東晉時代著名女書法家,嫁汝陰太守李矩為妻,故尊稱衛夫人。

衛夫人出身於書法世家,乃名聞遐邇的書法家衛覬之曾孫、衛瓘之孫、衛恆之姪,江州制史衛展之女,家學淵源,師承鐘繇。從小的藝術薰陶,耳濡目染,以及自身的刻苦砥勵,使她終成一代書法大家。

衛鑠圖像,來自《百美新詠圖傳》(公有領域)

唐張彥遠《書法要錄筆法傳授人名》中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唐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衛夫人:「隸書尤善,規矩鐘繇」。

鐘繇是三國曹魏時期的傑出書法家,在書法史上與東晉王羲之並稱「鐘王」,南朝梁書法理論家庾肩吾在《書品論》中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張懷瓘在《書斷》中把鐘繇的書法評為「神品」。相傳楷書始創於漢,鐘繇開創了由隸入楷的新體,書寫法度已臻完備,為楷書之祖。《宣和書譜》中曰:「楷法,今之正書也,鐘繇《賀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鐘繇(公有領域)

衛鑠系鐘繇正宗傳人,雖受家學影響,師承的卻是鐘繇的筆法,繼承了鐘繇書法的精妙。鐘繇稱讚衛鑠的書法「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意思是,衛鑠的書法如玉壺裡的碎冰那般冰清玉潔,如瑤台的月光那般燦爛奪目,柔婉處如芳樹搖曳,肅穆處則如清風佛面,流露一種流光溢彩、清婉靈動的韻味,表明衛夫人對鐘繇書法的繼承和特有的發揮。

唐韋續在《墨藪》中讚曰:「衛夫人書,如插畫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海浮霞。」將衛夫人歸入著名書法家,列為上品之下(第一等第三級)。衛夫人的代表作《古名姬帖》小楷,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

民間傳說有衛夫人「吃墨」和「洗墨池」的故事。衛夫人幼時練習書法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每天練完後書法,就在門前的泊池中洗墨,天長日久,泊池竟然變成了墨池;吃飯時,很喜歡看前人留下的書法作品,有一次看得太入迷了,以至於把墨蘸著吃完了都不知道。

列女圖冊 衛鑠臨池,1799年(公有領域)

衛夫人不但書法藝術成就卓然,在書法理論上也頗有創見,撰有論述寫字筆法的著作《筆陣圖》(著錄於《宋史藝文誌》、清馮武《書法正傳》),闡述了選筆、執筆、下筆、運筆的要旨。開篇即曰:「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即三端(文士筆端、武士鋒端、辯士舌端)之妙,首推筆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奧,首推書藝。

她與蔡邕、鐘繇一樣,提倡「取萬類之象」。提出「每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每寫一個字,都使其各具象形神采,這就進入了奇妙的境界,書法的奧義也就完全掌握了。七種筆畫也有所像: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陸斷犀像

「┐」[折]百鈞弩發

「丨」[豎]萬歲枯籐

「ㄟ」[捺]崩浪雷奔

「」[橫折彎勾]勁弩筋節

與鐘繇一樣,衛夫人強調筆力與筋骨,首次提出「多力豐筋」之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王羲之撰《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一文,對這一理論進一步闡述,並談到「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

據傳,衛夫人的「筆陣圖」寫成後,呈送皇上御閱。皇帝御閱後,連聲稱好,賜給她一尊稀世珍寳玉石白菜。衛夫人愛不釋手,經常擺放案頭。死後,家人為表示紀念,經皇上恩准,把玉石白菜作為衛夫人的殉葬品,隨之入土。這國寳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

衛鑠為「鐘王」兩位書法大師的中間傳人。陶宗儀《書史會要》云:「(王)曠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蔡邕書法於衛夫人,以授羲之。」

古代稱父系血統的親戚為「內」,父系血統之外的親戚為「外」,內為中,外為表,合稱之為「中表」。王羲之師從衛夫人,衛夫人與王羲之之間還有親緣關係呢。在衛夫人的悉心栽培下,王羲之進步很快。衛夫人見後,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也,妾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甚至激動落淚說:這個孩子以後一定會超過我。(此子必蔽吾書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王羲之書法造詣後來遠遠超過了衛鑠,然而從他的書風中仍然可以看出衛鑠風格的痕跡。

王羲之

衛夫人卒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享年七十八歲,她的兒子李允,東晉文學家,在母親的教導下,也擅長書法,尤善楷隸,官至中書侍郎,她的侄子(李矩哥哥李重的兒子)李式,也是東晉書法家。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