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界對在華不公平競爭日趨憤怒

Facebook

【新唐人2018年04月15日訊】德国企業是中共打開對外窗口後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並憑藉著領先技術而获得了优势。但隨著德國產品的技術被越來越多中國的公司掌握,德國企業為在中國市場中的地位越發感到擔憂。

作爲建築設備的大型生産商,德國老牌兒的鮑爾公司比過去幾十年來在中國投入巨資的許多德國公司更有優勢。原因之一是,在上海和天津開設的兩家工廠屬於獨資而非與中方合資;其次是公司專業工程機械在亞洲各個國家銷售,從而對中國建築市場的大起大落有一定免疫。

儘管如此,鮑爾家族企業第七代管理者托馬斯-鮑爾仍擔心他的公司在中國市場未來競爭中的地位。

鮑爾公司總裁 托馬斯-鮑爾:「當時中國中國建築市場發展迅速,對建築設備的需要量驚人,許多中國的公司複製我們產品。非常激烈的競爭,我一生中都沒見過的國度產能過剩。」

鮑爾AG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生産工廠。當時,沒有一家中國公司可以製造出它生産的尖端鑽機,用於為摩天大樓,發電站和機場打造地基。

而到了2013年,已經有36個能夠製造這種機器的中國競爭對手。鮑爾說,歐洲供應商向中國出售和德國共同設計的零件讓更多中國公司掌握了這一技術。

鮑爾公司總裁 托馬斯-鮑爾:「我認爲我們低估了競爭的性質。因為未來的競爭,不再是中國單單複製我們的機械。競爭將在很高的技術水平上,這真的是我們必須努力的地方,我們在德國和歐洲的政治家們還沒有明白這一點。」

去年中德兩國的雙邊貿易額創下了1870億歐元的新記錄,而德國貿易赤字為140億歐元。中共當局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希望中國希望成為10個關鍵領域領導者,對德國製造業的主導地位構成了直接挑戰。

新唐人記者嚴楓、雨薇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