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丁抒:鎮反運動為甚麼發生

Facebook

【新唐人2017年11月20日訊】中國很多王朝都以大赦天下開篇,但中共在建政後卻立即發動了鎮壓反革命運動。紅色政權為甚麼要以大殺天下開始執政呢?我們專訪了著名的中國當代史研究學者,美國明尼蘇達州諾曼岱爾學院教授丁抒。

1949年初,由於在內戰中失利,國民政府大規模撤往台灣。而中共曾呼籲國民黨各級人員留守崗位,並承諾可以讓他們繼續工作,以維持社會治安和民生安定,等候共軍接管。

當時,全國各地有幾十萬人留了下來。可是他們沒有想到,一年之後,中共就翻臉了。

中國當代史研究學者,美國明尼蘇達州諾曼岱爾學院教授丁抒:「中共原來說,對國民政府的黨、政、公、教留用成員,以及投誠起義的軍人採取『三不』政策,就是不加俘虜,不加逮捕,不加侮辱。可是不到一年就出爾反爾,說他們是『國民黨的殘餘勢力』,從而加以殘酷的鎮壓。」

1950年3月18號,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宣稱:「對於一切手持武器,聚眾暴動,向我公共機關和幹部進攻,搶劫倉庫物資之匪眾,必須給以堅決的鎮壓和剿滅,不得稍有猶豫」。當局動用軍隊開始全國大剿匪及鎮反運動。

對留守大陸的國民黨人員來說,這無疑是飛來橫禍。但是中國當代史研究學者,美國明尼蘇達州諾曼岱爾學院教授丁抒指出,對於中共來說,這卻是早有預謀的。

丁抒:「毛澤東熟讀史書。所以他汲取秦王朝短命的教訓,把鎮壓『敵人』看得比甚麼都重要。本來說『鎮壓』,譬如說鎮壓叛亂,都是先是有叛亂,鎮壓在後。可是『鎮壓反革命』不是這樣,不是有了反革命活動再鎮壓,而是預謀的。」

同時,發動鎮反也是中共迫不及待的,因為朝鮮戰爭的爆發,被他們視作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丁抒:「當時朝鮮戰爭打起來了,毛澤東說:『不要浪費了這個時機,鎮壓反革命恐怕只有這一次,以後就不會有了。千載難逢』。由於人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朝鮮戰場上,正如劉少奇說的那樣,『為抗美援朝的鑼鼓響起來,響得很厲害,土改的鑼鼓、鎮反的鑼鼓就不大聽見了,就好搞了』。」

1950年10月8號,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人民志願軍,准備入朝參戰。兩天後的10月10號,毛澤東就主持通過了《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也就是著名的「雙十指示」,開始在全國大張旗鼓的開展鎮反運動。

鎮反運動開始之初,抓人、殺人並沒有法律依據,因此政務院在第二年2月21號出台了《懲治反革命條例》,給「反革命罪」下了一個寬泛的解釋。

根據這個條例:只要所謂的勾結帝國主義,參加特務或間諜組織,包括煽動群眾對抗政府,以及偷越國境、窩藏包庇反革命罪犯等等,只要有意圖,不論「已遂」、「未遂」,均可定為「反革命罪」。

這使得對所謂「反革命」處刑標準有更大的隨意性。只要被定性為反革命的人或組織,就可能被剿滅,被判長期徒刑或死刑。

1951年1月,隨著在朝鮮戰場取得一些進展,毛澤東覺得鎮反力度太小,他不斷批評鎮反中殺人太保守,要大殺幾批。2月間,中共中央專門召開會議討論了處決人犯的比例問題,「決定按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先殺此數的一半,看情形再作決定」。

丁抒:「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與其說是『鎮壓反革命』,不如說是毛澤東要借助朝鮮戰爭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國內徹底『肅清國民黨勢力』,連根拔除所有可能的敵對勢力,從而鞏固其政權。」

鎮反運動嚴重的擴大化,一直到1953年底,經過了三個階段的鎮反運動,按毛澤東後來的說法,殺了70萬,關了120萬,管了120萬。而學者們指出,實際上處決的人很可能還遠不止這個數字。

採訪/常春 編輯/尚燕 後製/陳建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