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雙十一網購節 驚人數據背後隱藏經濟迷局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11月11日訊】北京時間11月11號,是中國大陸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網上購物節。數千萬中國網民,只用了12分28秒,就買下100億元人民幣的商品。但另一方面,中國宏觀經濟卻繼續下滑,內需不振引發擔憂。在熱鬧的雙十一背後,也要留意中國經濟的迷局。

攢了一年,大陸購物網站在雙十一這一天,祭出年度最大的優惠,部分商家顯示「最低一折」。

大陸網民傾囊購買,「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商城,在北京時間11月11號零點過後,只用1分12秒,成交量就達到10億人民幣﹔約半個小時後,衝上200億人民幣,一小時後,成交額300億人民幣。

Jason Ma:「中國最近經濟不太好,這是事實,但是東方人整體有儲蓄的愛好﹔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現代年輕人,存錢量不大,但消費量很大,即使啃老,可能還會去買奢侈品﹔第三個因素,其實中國人蠻講究性能價格比的,這幾點原因加到一塊,確實是創造了「雙十一」網上購物效應。」

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雙十一」概念,鼓勵單身人士給自己購買禮物,逐漸演變成一年一度的購物節。去年,阿里巴巴「雙十一」銷售額達571億人民幣,是美國黑色星期五、網路星期一銷售總額2倍。

今年「雙十一」,阿里巴巴期望成交額衝上900億。其競爭對手京東與蘇寧等,也紛紛搶攻市場。

不過學者認為,如果僅從這一天,就樂觀地解讀成「中國內需經濟增長」,話還說得太早。

Jason Ma:「因為它畢竟是某一天,而且是大量折扣的一天,把很多精打細算的購物人群給吸引進來了,而這個人群平時真實的消費能力,雙十一的量,是個特殊的值。」

根據當局統計,今年1月到10月的進口貿易總值,大幅下滑了15.2%。第三季度GDP增長號稱6.9%,首度跌破7%。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到1.3%,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寫下連續44個月下滑的記錄。

網際網路業者冷靜看,民眾把有限的消費需求積攢到雙十一,實體和流通渠道的利潤,反而被嚴重壓縮。

此外,也有部分賣家先拉高原價、再降價促銷﹔所謂一折,其實並不比往日優惠太多﹔而最受國際國內顧客批評的,還是部分賣家,偽造交易量和評價,吸引顧客購買劣質商品,也影響消費者的信心。

新唐人記者林瀾紐約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