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清流:香港抗癌藥咋成內地遊客「專供」?

Facebook

香港龍城大藥房簡直成了到港大陸遊客的「朝聖地」,出售的產品從藥品到染眉毛(和睫毛)的膏應有盡有。即便如此,在全市突然湧現出大量龍城大藥房的「山寨版」時,這家夫妻老婆店的店主依然一下慌了陣腳。據業內人士稱,香港藥店銷售的90%的抗癌藥品都賣給了內地遊客。(2015年10月25日騰訊新聞)

九成以上的抗癌藥都賣給了內地遊客?這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公眾,香港已經成了「專供」「特供」內地遊客抗癌藥的基地。透過這句短短的消息,乍看很是令人驚訝與深思。可是筆者的直覺是,這種驚訝,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本能反應而已,旋即又覺得此事極為平常,見怪不怪。

客觀上講,中國改開以來的「成就」不可否認,至少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基本解決,這與倡行大割「資本主義尾巴」年代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不得不承認的另一個嚴峻現實是,在曾以「惟GDP是瞻」的導向下,「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發展模式所留下的環境污染遺患,可說是用數倍於以往經濟總和的代價也難消除。

由於一些地方擅長於「斷子絕孫」式的發展套路,導致了「癌症村」不斷湧現,加之防不勝防的食品安全隱患等等,中國更是面臨著癌症大爆發的危機。據世衛組織最新《世界癌症報告》披露,中國的癌症在2012年的發病個案幾乎佔到全球一半。另據本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癌症論壇發布的消息說,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37萬,死亡約211萬。

面對內地癌症多發、高發態勢,無論是被確診的癌症患者,還是求生慾望比較強烈的其他群體,對所謂「抗癌藥」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內地「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依然呈愈演愈烈之勢。比如國內某藥廠生產的7.8元一盒的ACTH,黑市竟然賣到4000元,相當於正常價格的500多倍,內地患者支付的治療費居於全球之首已成不爭事實,而低廉的香港葯價,自然成了內地遊客競購的「天堂」。

不獨如此,內地尚待健全的醫療保障體制,客觀上造成了扎堆香港或者通過網路採購「抗癌藥」等令人忍俊不禁的現實。事實上,內地大部分人依靠政府的保險,但這一保險的覆蓋面一直是捉襟見肘,仍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享受不到,為能獲得救命的治療而東拼西湊、苦苦掙扎。與此同時,冗長的新葯及其專利審批過程,又使得國外一些最新「重磅藥品」進不來。因此,香港為何成內地抗癌藥的「專供」基地,也就不言自明了。

除此之外,發生在內地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嚴重腐敗,在抬高藥品價格、過度醫療等方面也起到了為虎作倀、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已被判處死刑的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法院在其判決書上有這樣的表述:為有關企業在獲得相關許可證、藥品進口、註冊、審批等方面謀取利益,直接或者通過其妻、子多次收受賄賂,嚴重破壞了國家藥品監管的正常工作秩序,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2014年10月14日法制晚報報道,9月22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原副巡視員郭劍英被帶走調查。9月28日,價格司又有3名官員被帶走,包括剛剛接替曹長慶擔任司長的劉振秋,以及周望軍和李才華兩名副司長。更早之前的8月24日,司長曹長慶被帶走調查。而被帶走的5名涉事人幾乎均曾掌管醫藥審批大權,他們是否捲入醫藥腐敗漩渦成了外界猜測的焦點。對此,即便不說,也是「你懂的」。

官方媒體公開披露的這些消息,可以說不過是醫療衛生領域腐敗的冰山一角,而發生在醫療衛生領域裡更多的腐敗亂象,對無數包括癌症患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更為令人憂慮的是,現如今「救死扶傷」的醫德醫風幾乎不見了蹤影。相反,那些包括無數癌症患者竟成了各級醫院覬覦的「唐僧肉」。這也難怪,面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等大山壓境,醫生也要生存,不是不想為,而是不能為。所以透過香港抗癌藥成內地遊客「專供」表象的背後,折射的則是中國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等究竟該向何方向改革的大問題。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