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國企改革遭遇冷待 專家點破玄機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09月25日訊】自大陸國企改革方案發佈以來,引發了輿論高度關注。但目前除了中共官方媒體以外,海內外經濟、金融和企業界甚至大陸民間,對國企改革的前景普遍不看好或持觀望懷疑態度,究竟原因何在?請看下面的分析。

中共國務院9月13號發佈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20號當局又緊跟出臺了配套文件《關於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使得原本對國企改革就不看好的專家學者更加不樂觀。

湖南郴州企業觀察員何軍樵:「這一次國企改革的方案,被經濟界人士稱為『見光死』,也就是說這個國企改革不拿出來還好,大家還有點盼望,一旦拿出來以後大家都沒有盼望了。」

對於國企改革的原因,各方觀點可以歸結為三點:腐敗、債務和壟斷,使得中國的國企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國企在中國有著所謂「共和國長子」的地位,但令人無法想像的是,佔用著龐大的資源並壟斷了各種特權的國企,居然在拖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後腿,不但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65%以上,而且無論是GDP貢獻,還是就業、稅收、利潤等方面的貢獻,都遠遠比不上生存空間倍受擠壓的民營企業。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經濟學博士謝田:「中國所謂的『經濟改革』,從78年開始到現在的話,它實質上只是釋放了一些民間資本、民間企業的力量。國企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起到一種壟斷性的作用,實際上沒有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現在這個壟斷性的國企和中國最興旺、最發達的民間企業、私營企業、互聯網企業的對立之中,我們已經看到,國企已經起到了一種腐敗的和阻擋性的作用。」

那麼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畸形的經濟格局?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民企是通過市場運作的,而國企則是通過行政手段運行的」,市場為民企的壯大做出巨大貢獻,而由政府委派官員擔任高管的國企,卻成了中共權貴搜刮財富的工具。

海內外專家一致認為,國企要想改革成功,一是要市場化,或者說是民營化,讓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起主導和決定性作用﹔二是要破除壟斷。

那麼中共當局是如何抉擇的呢?無論是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還是配套文件,又或是官方的媒體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官員,都強調了一個「根本原則」,要「加強黨對國企的控制」。此外,《指導意見》雖然提出了「混合所有制」允許民企入股,但同時強調要「做強做優做大國企」,提高國企「影響力」。也就是說要保持國企的控股地位,私企只能處於從屬地位,沒有決策權。

何軍樵:「這次的國企改革,說穿了就是,賺錢的地方黨是不放手的,不賺錢的地方,商業競爭特別激烈的地方,拿出來讓給民間。」

也就是說,中共製定的國企方案的兩大核心內容是,國企佔主導以及黨要加強控制。這就使得「市場佔主導地位」的說法成了一紙空文。

謝田:「中共的國企改革如果在現有的政治結構之下,那是肯定沒有成果的。如果還保持著一黨專政的結構,不會放棄經濟上的控制,也不願放棄它們手中的財富的話,這個國企是沒有任何改革的空間的。如果要真正讓國企民營化、民有化、私有化的話,而真正讓市場來決定的話,那就意味著中共對財富的控制、經濟的控制會失去。」

由此可見,外界對中國國企改革普遍不看好的原因是,他們不相信中共和既得利益集團願意放棄它們早已習慣享有的權力和財富。

採訪編輯/張天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