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幹大事?中紀委翻新「貓論」督戰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09月09日訊】(新唐人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日前,中紀委刊文對內部人員督戰,指責部分派駐幹部把紀檢組當成了「養老院」,或僅把「派出監督」看做陞官提待遇的機會,成了「不抓老鼠的貓」。文章並聲言,要對那些工作中失職、瀆職,「身在其中甚至亂在其中」的人「嚴肅追究責任」。有輿論認為,這是中紀委要「幹大事」前的跡象,先整肅內部蛀蟲,是為了保障後續大動作能取得好的效率與成果。

中紀委要對「不抓老鼠的貓」動刀

9月7日,中紀委網站刊發加強派駐機構建設系列文章之四——《派駐監督要「敢」字當頭》一文,強調派駐幹部要切實擔起責任、敢於監督,「把派駐監督的職能作用發揮到位」。

文章羅列了一些派駐機構的紀檢人員「不敢擔當、不願負責、不想監督」的現象:有的紀檢幹部把紀檢組當成了「養老院」,遇到問題「繞著走,不想干、不擔當」;有的幹部把「派出監督」理解為「派去陞官」,一旦駐在部門出現了問題,就到紀委幫著打探消息,「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監督責任置之腦後;有的幹部拿著紀委的工作證,卻不幹紀委的活,只想「混個好人緣」,不敢真正板起臉來監督執紀問責;有的紀檢組長還參加本職以外的業務分工,甚至兼著部門的行政副職,「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有的派駐機構幾乎沒有進行過紀律審查,成了「不抓老鼠的貓」。

文章強調,派駐監督幹的就是「得罪人的活兒」,派駐就得有個派駐的樣。「組織派你去是當『貓』的」,一旦接受了這份工作,就必須做到「打鐵自身硬」,要忠於職守。

文章最後聲稱:「對工作中失職、瀆職,既不報告又不處置,反而身在其中甚至亂在其中的,必須嚴肅追究責任。」

對此,有輿論稱,對內部人員進行整頓,強化派駐機構的作用,是中紀委「戰前擦槍、磨刀」的舉動,這意味著接下來中紀委還要再「幹大事」。

中紀委核心業務部門近期密集換將 要出大事?

值得注意的是,就此前三天,北京媒體《新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要出大事 中紀委密集人事調整》的報導,梳理了自今年7月以來的兩個月時間內,中紀委密集人事調整的現象。報導指出,包括中紀委宣傳部、中紀委組織部在內,中紀委的案件審理室、信訪室、法規室、國際合作局等6個內設機構,近期均有人事調整,共涉及7人。

據梳理,今年7月3日,中紀委法規室原主任侯覺非履新中紀委駐國家工商總局紀檢組監察局局長。

7月10日中紀委宣傳部原部長肖培調任監察部副部長,成為監察部「一正四副」的領導班子中排名第三的副部長。而肖培留下的中紀委宣傳部部長崗位,在空缺了一個多月後,由黃河水利委員會原主任陳小江於8月26日補位。

8月21日,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國家預防腐敗局原副局長、中紀委原國際合作局局長傅奎卸任。6天後,傅奎調任湖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8月24日,中紀委信訪室原主任任建華任駐國家發改委紀檢組組長。

8月2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顯示,中紀委案件審理室原主任耿文清已於今年7月擔任中紀委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紀檢組組長。

9月1日,曾任中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的周亮,接任空缺了四個多月的中紀委組織部部長一職。而中紀委組織部前任部長張立軍,已於今年3月調任中紀委駐全國人大機關紀檢組長。

報導表示,今年以來,中紀委一直在「調兵遣將」,不斷調整內設機構負責人,尤其核心業務部門接連換將。除了12個負責辦案、直接跟地區或部門對口的紀檢監察室以外,中紀委還有15個內設機構。而這15個部門的負責人,今年以來超半數換將。到今年7月、8月份,中紀委內部的調兵遣將達到了高潮,如上述調整了組織部、宣傳部、案件審理室、信訪室、法規室、國際合作局等6個核心業務部門的負責人。

報導引述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原副院長李永忠分析稱,中紀委如此密集地「調兵遣將」,一方面是因為負責監察職能的官員不能在一個位置上乾的時間過長,時間長容易形成徇私、徇情等弊端,不利於監督;另一方面,也是出於中紀委「練兵」和「人才積累」的需要。

分析指,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力度很大,但現在的反腐鬥爭形勢「依然嚴峻」,這就要求紀檢機構「必須有一大批精兵強將」。而「輸出」內設機構負責人,到派駐紀檢機構和地方紀委任職,能豐富工作經驗和閱歷,起到練兵的作用。

事實上,今年7月6日,中紀委官網曾刊發頭條文章,強調反腐是一場「輸不起的鬥爭」,「下半年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必須突出重點」。文章並明確提出,今年下半年反腐要重點查處那些「不收斂不收手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