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肅南方系 中宣部還有一招更狠的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9月28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近期,屬於南方報系的《21世紀經濟報道》遭到中宣部.選擇性」整肅。有海外中文媒體披露,當今中國大陸的報業「有償不報」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中宣部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對於一些聽話的傳媒,即使「壞事做絕、罄竹難書」也會施以援手進行保護,而對與比較大胆敢言,屢屢犯其忌諱的南方報系則見縫插針,連下狠招。

9月25日,《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行人、南方報業21報系總裁沈灝和總經理陳東陽在廣州被上海警方帶走,其位於北京和上海兩地的辦公室也被搜查。當天下午,《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上級南方報業集團宣布免去兩人的總裁和總經理職務,和黨內職務(共產黨內部規定媒體及出版社的總編輯、主編職務必須由黨員出任)。

早在9月3日,就有《21世紀經濟報道》副主編、21世紀網總裁、網站主編多人被上海警方刑事拘留。中共喉舌媒體報導稱,該報涉嫌自2010年以來,以收取保護費為名向擬上市企業收取「有償不聞」費用。

幾天後,21報系旗下另一份報紙《理財周報》也有多人被帶走調查;9月12日又有媒體報導稱,21報系《21世紀經濟報道》所屬21世紀網被吊銷所有網站資質,人員全部遣散,公司被註銷。

儘管從媒體公布的沈灝中秋節發給員工的內部郵件內容來看,信中沈灝曾強調媒體乃公權力不能謀私利,顯示所謂「有償不聞」的敲詐案並非《21世紀經濟報道》整個報系集體策劃。但中宣部.是藉此機會對該報的領導班子「連窩端」。

海外多家中外媒體在報導相關消息時紛紛指出,多年來,中共大陸幾乎每家商業媒體都存在從事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利益輸送等現象。而這次中宣部抓到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些把柄,就連下狠手,完全是出於惡劣黨治的報復性行為。

9月27日,海外明鏡網發表題為《中國媒體人在刀刃上跳舞:直擊中宣部人治和黨治惡勢力 》的評論文章,披露了中宣部報復打擊相對比較敢言的南方報業的一連串的狠惡招數。

文章披露,南方報業的新聞專業主義和自由主義色彩屢遭中宣部忌恨。早在2003年,南方報業集團下屬《南方都市報》因報導孫志剛被收容遣送致死案而遭報復,當時該報也曾有多人被指控經濟問題而判刑入獄,該報總經理喻華峰、李志英,總編輯程益中等亦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並被逐出南方報業。

此後,中宣部為了在網絡上封殺該報的影響力而多次下指示,禁止新浪、騰訊、搜狐、新華網、人民網轉載《南方都市報》的新聞報道。同時,多年來中宣部一直試圖抹黑不聽話的南方報業。「中宣部划紅線的筆常常在《南方周末》上找過錯」

兩年前(2012年下半年),南方報業集團刊物《南都周刊》曾因「起底王立軍、直擊重慶打黑真相」為封面報道,長達5萬字篇幅,在王立軍倒下之後而薄熙來未審判之前把重慶模式揭個底朝天,南方報業的大膽敢言「不聽話」,令中宣部憋了一肚子氣。

文章揭露說,商業媒體都存在從事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利益輸送等現象,近二十年來在中國大陸早就「蔚然成風」,並不單單是南方報業的事情。

文章寫道:「說實在的,因為沒有制度約束,又因為媒體與黨媒和領導人『豢養的狼狗』無異,新聞敲詐,幾乎沒有財經類媒體不幹的,可以說禍害整個新聞行業。」

據披露,前幾年,北京某證券周刊長期敲詐上市企業,某刊副主編親自把告狀信寫給中宣部,中宣部不但不抓,告狀信還很快就轉回到該周刊的被舉報人手上。個中原因「中宣部豈不心知肚明」。

這次21世紀報系的一些把柄被別人抓到,中宣部一得到報復南方報業的機會就立刻「選擇性執法」,對該報領導班子「連窩端」。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現代版。

據揭露,為了打擊向來尖銳、大胆的《南方都市報》,中宣部曾專門發文禁止「異地和跨行業輿論監督」。此外,中宣部還有一招「更狠的」,就是遲遲不給南方報業股票上市開綠燈。

早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時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的柳斌傑談到,中國政府將支持出版機構、報業企業和官方骨幹新聞類網站上市。此後,南方報業一直謀求上市。

2011年,財經媒體《華夏時報》披露,南方報業將借殼已停牌的江蘇炎黃在線股份(*ST炎黃),結果當年又以南方報業集團「未能按期拿到主管部門的批文」,導致*ST炎黃暫停與南方報業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宜。而報導中提到的這個「主管部門」正是中宣部。中宣部內部不批,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就不能下達批文。批文拿不下,上市只能泡湯。

文章表示,連大中小學學生的教科書都插手的中宣部,其背後是「見不得人的惡勢力」。只要有中宣部在,其背後的惡勢力都在施暴。

而南方報業的遭遇彰顯出中宣部所秉持的 「黨的邏輯」,其實就是「只有人治,沒有法治,沒有制度建設」。

文章寫道:「在中宣部的棍子下,無論是南方報業,還是北方報業,只要堅持新聞專業主義、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都會成為被政治打擊、司法打擊和經濟打擊的對象,這也是人治、黨治下中國新聞界的整體悲哀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