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臺人眼中台灣:危機就是轉機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05月17日訊】反服貿學運引爆台灣人對生存的危機意識,也點燃了海外臺人對改變家鄉現況的深切期盼。這群在美國唸書經商的留學生以及臺商,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的未來呢?

從大埔案「美麗灣」反服貿到廢核,一件又一件的社會事件,讓在美國唸書的楊雅婷,挺身學運的第一線高舉看板,深切希望自己的家鄉能有所改變。

美國留學生楊雅婷:「你一個人站出來兩個人站出來接下來很多其他的對政府政策有意見的人大家都開始會覺得我有朋友可以站出來我們現在比較有力量了。」

海外經商多年的綠營僑界大佬,對青年學子點燃的二次民主改革表達肯定。同時對馬政府持續讓台灣敞開對中國市場的政策充滿憂慮。

洪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順五:「服貿一開放就好像水夾越開越大,台灣資金流向中國的資金越大台灣的水位就會越降越低,中國的水位越略高。」

早期政府鼓勵西進搶金,至今已有不少人深受其害。就算身處海外的學子,對中共政體下的中國現在也抱持懷疑的態度。

美國留學生楊雅婷:「我並不是一個逢中必反的人,但是我覺得在面對一個公開宣稱要消滅台灣主權的一個國家的時候,我們對中國要抱持著很謹慎然後要很小心而且要很放大鏡檢視任何跟他們簽的條約。」

開放大陸市場有中國化的危機,放眼全球要面對政府間金融角力,台灣要怎麼樣才能獲得更有效的競爭力?

洪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順五:「合併拉!就是說幾家聯合起來,因為競爭對手不是我們自己,是在國外,是在韓國中國美國這些大企業啊。」

放下藍綠意識,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大企業合併增加研發能力民間以及企業要調整體質,才能找到生存的出路。

洪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順五:「臺幣貶值從三十比一到四十比一大幅度的貶值,增加出口的機會這是操之在我們的啊!」

短期降低幣值增加出口刺激企業競爭力,臺商洪順五更建議中程迎回低污染製造業,拉高製造業在GDP的占有率,才能大量增加就業機會。遠程則要有全民皆商的概念

洪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順五:「製造業在台灣最高的時候佔GDP的30%,那現在只剩下17%,那表示13%跑到哪裏去了?13%跑到中國去了,13%代表了幾百萬的工作機會,製造工人的機會。」

提早面對各國文化的刺激,海外臺人體認無論是學界還是中小企業,只有認清本質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才能擁有競爭力。

美國留學生楊雅婷:「台灣學生需要找到自己的identy,可以真的面對自己的時候。不管全球化的競爭也好,中國的競爭也好,都對台灣的學生不是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台灣的學生很有軟實力。」

在政府政策失當,他們卻對台灣的未來抱持著正面的態度。

美國留學生楊雅婷:「你不能用悲觀的態度去面對它,你用悲觀的態度去面對它,你就永遠不可能去改變它,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去改變,你要真正面對它才能去改變。」

洪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順五:「台灣我們是很有信心拉!因為台灣中小企業很有創新能力,很容易存活拉!」

面對問題,主動改變。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台灣或許就能找到新的出路。

新唐人記者廖珍儀美國加州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