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楊繼繩《墓碑》(八十六)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3月6日訊】【導讀】《墓碑》是一本記錄中國六十年代餓死三千六百萬人的大飢荒真相的著作,作者是前新華社經濟記者、《炎黃月刊》副社長楊繼繩。他花了十多年時間,查閱資料,訪問經歷大饑荒的人,收集了上千萬字的資料數據,以翔實而豐富的資料記錄了大飢荒餓死幾千萬人的史實,揭穿了中共官方所謂「三年自然災害」之謊言, 揭示了餓死人的根源是人禍而非天災。《墓碑》獲得二零一三年美國海耶克圖書獎(The Hayek Prize)。作者說《墓碑》不僅是為紀念死去的三千六百萬人的靈魂,也是希望「埋葬」造成這個悲劇的中共體制。

(接上期)

第二十三章 大飢荒期間中國的人口損失

在六十年代大飢荒期間,中國到底餓死了多少人?中外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大飢荒發生期間,由於餓死人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政治問題,各級政府極力隱瞞和縮小人口死亡數字,沒有留下完整可靠的資料。再加上中國的人口統計數據比較混亂,很難用公布的人口數據推算。所以,中外學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能是一種估計,而各種估計之間相差很大。我在這裏先介紹中外學者的估計,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一章數字計算很多,讀者在讀這一章時必須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最好手拿計算器,一邊看,一邊算,否則一頭霧水。

一 用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的結果

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是公安部報送的,其根據是戶口登記。這是中央政府承認的官方數據。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雖然比實際死亡人數少得多,但指出的這幾年的人口變化的趨勢是可信的。從人口統計數據上看,說是三年大飢荒,實際上從一九五八年冬天就開始了。官方人口統計數據表明,一九五八年死亡率高於正常狀態,出生率低於正常狀態。到了一九六二年,除四川等個別省份以外,全國的死亡率已經恢復到正常狀態,由於飢荒以後的恢復性增長,出生率高於正常的狀態。所以,本書對全國數據的分析計算中,從一九五八年算起。個別省份的起止年份,視其情況而定。

中國官方對大飢荒期間餓死人的問題諱莫如深。據當年在公安部負責人口統計的王維志向本書作者介紹,由於死亡人口過多,成了敏感的政治問題,各省的人口統計數字是絕密資料,只能讓極少數人看。如山東省的人口數只能五個人看:省委正副書記、正副省長、公安廳長。當年擔任糧食部副部長的周伯萍晚年對本書作者說:一九六一年,糧食部陳國棟、周伯萍和國家統計局賈啟允三人受命,讓各省填寫了一個有關糧食和人口變動的統計表,經匯總以後,全國人口減少了幾千萬!這份材料只報周恩來和毛澤東兩人。周恩來看到后通知周伯萍:立即銷毀,不得外傳。周伯萍等三人共同監督銷毀了材料和印刷板。事後周恩來還打電話追問周伯萍:銷毀了沒有?周伯萍回答銷毀了,周恩來才放心。(註一)在這以後,沒有公布人口數字。從生產隊到公社到縣,都儘可能隱瞞或少報餓死人口。少報餓死人口不僅可以減小領導幹部的政治責任,還可以領取這些已死的人的口糧,這種「吃空額」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

一九八二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一九八三年,經國務院批准,除了公布一九八二年普查數據以外,還公布了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兩次人口普查數據。當時公布數字中,一九六零年人口總數比一九五九年減少一千萬(一九五九年六万七千二百零七萬人,一九六零年為六万六千二百零七萬人),這個數字曾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強烈反響。日本共同社說「這是和平時期最大的人口事件」。(註二)

一九六零年人口比一九六五年整整少了一千萬。這個數字是不是人造的?為此我訪問了公安大學的張慶五教授。張教授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八六年一直在公安部三局從事人口統計工作,一九八六年以後才到公安大學任教。他說,一九八四年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都來自公安部三局。公安部每年出一本人口年報。有總戶數、總人口、男、女、城市人口、鄉村人口、出生數、死亡數、遷出數、遷入數。公安部的數字是各省公安廳所上來的,各省公安廳是各縣公安局上報的。而縣的數字是由公社、大隊、小隊逐級上報的。下面報多少,就寫多少,除了明顯的技術錯誤以外,公安部三局一般對下面來的數據不加改動。一九六零年人口比上一年減少一千萬,就是根據各省報上來的數字彙總的,沒有進行加工。由於基層幹部怕死人多擔政治責任,不願多報死人數。再加上一個人一份口糧,死一個人口糧就減少一份。所以死亡數是偏小的。在生產隊里並沒有真正的人口統計,大隊要數字,小隊的幾個幹部回憶一下,今年死了多少人,生了多少人,其中男女各多少,會計記錄下來就上報。小隊的總人口是與糧食供應相關的,和出生、死亡數比,相對準確一些。

一九八三年還公布了歷年的人口總數、死亡率、出生率。詳見表二十三•一。

表二十三•一 國家正式公布的歷年總人口(萬人)、出生率(千分號)和死亡率(千分號)

年份 年末總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一九五三 五万八千七百九十六 三十七点零零 一十四点零零 二十三点零零
一九五四 六万零二百六十六 三十七点九七 一十三点一八 二十四点七九
一九五五 六万一千六百四十五 三十二点六零 一十二点二八 二十点三二
一九五六 六万二千八百二十八 三十一点九零 一十一点四零 二十点五零
一九五七 六万四千六百五十三 三十四点零三 一十点零八 二十三点二三
一九五八 六万五千九百九十四 二十九点二二 一十一点九八 一十七点二四
一九五九 六万七千二百零七 二十四点七八 一十四点五九 一十点一九
一九六零 六万六千二百零七 二十点六八 二十五点四三 负四点五七
一九六一 六万五千八百五十九 一十八点零二 一十四点二四 三点七八
一九六二 六万七千二百九十五 三十七点零一 一十点零二 二十六点九九
一九六三 六万九千一百七十二 四十三点三七 一十点零四 三十三点三三
一九六四 七万零四百九十九 三十九点一四 一十一点五零 二十七点六四
一九六五 七万二千五百三十八 三十七点八八 九点五零 二十八点三八
一九六六 七万四千五百四十二 三十五点零五 八点八三 二十六点二二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一九八四》,中國統計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八十三頁。

知道了每年的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就可以推算出每年出生多少人口、死亡多少人口。知道了三年大飢荒期間死亡人口總數,扣除正常死亡人數,就是餓死的人數。即:

某年非正常死亡人口數=(當年死亡率-正常死亡率)×當年平均人口

說某年餓死多少人,除了當年的死亡率、當年的總人口(由於年初和年終人口數不同,計算時取平均人口)以外,正常死亡率也很重要。正常死亡定得高,則非正常死亡就少;正常死亡率定得低,非正常死亡人口就多。在計算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年間非正常死亡人口數時,有些學者將一九五七年的死亡率當作正常死亡率。

我在計算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由於死亡率和出生率都是用每年平均人口計算的,所以先要算出每年平均人口:(上年底人口加上本年底人口)除以二。

二、在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和平年代,如果沒有特別情況,出生率逐年提高,死亡率逐年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二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所以,如果沒有「大躍進」,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四年間的人口趨勢是連續的。在這期間,死亡率趨勢是一條略微向下傾斜的直線,出生率是一條略微向上傾斜的直線。其間各年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都應分佈在這條線上。這是估算正常死亡率和正常出生率的依據。

三、為了更好地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擾,我取一九五八年前三年(一九五五-一九五七)的平均數為起點,取一九六二年後三年(一九六四-一九六六)的平均數為終點。終點不取一九六二年而取一九六四年,是為了減少大飢荒以後有兩年人口補償性增長的不正常因素。但是,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一次性地沖銷了前兩年多報的八百二十多萬人口,使得一九六四年的死亡率有不正常的偏高。所以,計算正常死亡率時,后三年我取一九六三年,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

由上述數字,我們可以算出:

正常死亡率={(十二點二八加上一十一點四零加上一十點八零)除以三加上(一十點零四加上九點零五加上八點八三)除以三}除以千分之二=千分之一十點四七

正常出生率={(三十二點六零加上三十一點九零加上三十四點零三)除以三加上(三十九點一四加上三十七點八八加上三十五點零五)除以三}除以千分之二=千分之三十五點一零

表二十三•一中列出了各年度的實際死亡率。當年的實際死亡率減去正常死亡率就是當年的非正常死亡率。用非正常死亡率乘以各年平均人口,就是各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

一九五八年非正常死亡人口為:六万五千三百二十四乘以(一十一点九八減去一十点四七)乘以千分號=九十八点六四萬人。同樣可以計算出,一九五九年非正常死亡人口為二百七十四点四萬人,一九六零年非正常死亡人數為九百九十七点九四萬人,一九六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數為二百四十八点九四萬人。大飢荒期間非正常死亡人數總共為一千六百意识九点九二萬人。

此外,在三年大飢荒期間,由於嚴重營養不良,大批婦女閉經和子宮脫垂,男子精子減少,失去了生育能力,加上飢餓使得夫妻生活減少,因而出生率普遍下降。從三年大飢荒的實際情況來看,飢餓對生育率下降的影響遠勝於死亡率的提高。例如,上海市一九六零年的死亡率為千分之六点八比一就五七年的千分之六点零上升不多。但一九六零年的出生率為千分之二十七点六,一九六一年的出生率只有千分之二十二点四,比一就五七年的千分之四十五点六下降了很大的幅度。(註三)所以,上海在三年大飢荒期間,很少餓死人,但有約十四萬正常年景下應當出生的人口沒有出生。

有了正常年景的出生率和各年的實際出生率,可以算出各年因飢荒少出生的人口數。例如:

一九五八年少出生人口為:六万五千三百二十四乘以(三十五点一零減去二十九点二二)乘以千分號=三百八十五点四萬人。同樣可以計算出一九五九年少出生人口為六百八十七点三萬人,一九六零年少出生人口為九百四十九点九萬人,一九六一年少出生人口為一千一百二十七点八萬人。大飢荒期間共少出生人口三千一百五十萬人。

也就是說,按照國家公布的數據,由於大飢荒,使全國總人口減少(一千六百一十九点九加上三千一百五十)萬人,即四千七百七十多萬人。

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計算三年大飢荒造成全國總人口的減少。由表二十三•一中各年度的自然增長率,我們採用計算正常死亡率和正常出生率的辦法,算出正常年景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有了正常自然增長率,有了一九五七年年底的總人口,就可以推算出,如果沒有大飢荒,一九六一年底應當有多少人口。而由於大飢荒,使得一九六一年底只有六万五千八百五十九萬人。應有人口和實際人口的差額,就是大飢荒造成總人口的減少。

我採用一九五五年、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兩個三年的平均自然增長率,計算出的正常自然增長率是千分之二十四点三八。以一九五七年底人口六万四千六百五十三萬人為基數,按這個自然增長率,一九六一年底應有人口為七万一千一百九十二萬人。所以,三年大飢荒使全國總人口減少(七万一千一百九十二減去六万五千八百五十九)萬人,即五千三百三十三萬人。這其中包括非正常死亡人口和少出生人口兩部分。

為什麼用后一種計算辦法得出的總人口減少比分年度計算出來的要多五百六十三萬?這是因為,第一,在分年度計算時,由於上一年的影響,一九五九年、一九六零年、一九六一年總人口比正常年景少,總人口少了,得出的死亡人數和少出生人數也就少了。第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總人口的自然增長數和按自然增長率算出來的人口增長數對不上。(註四)以上兩種計算中,都用了總人口數和自然變動數,把原來人口統計中的誤差轉移過來了。

圖二十三•一 一九八二年中國人口性別年齡構成金字塔圖

人口金字塔是以條形圖的形式直觀地表現某一年人口的年齡結構與性別結構的組合圖形。它以縱軸表示年齡,橫軸表示人口數量或比重。橫軸的左邊表示男性人口,橫軸的右邊表示女性人口。年齡最小的放在底層,然後逐一將相鄰各年齡組向上疊加。中國三次人口普查都繪出了人口金字塔圖。從圖二十三•一中可以看出,在與大飢荒相應的年齡組上都留下了可怕的缺口。

註解:

[註一] 周伯萍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同本書作者的談話。

[註二] 李成瑞:《「大躍進」引起的人口波動》,載《中共黨史研究》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註三] 胡煥庸:《中國人口•上海分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註四] 據王維志手稿:《關於解放后我國總人口增加同自然增長人數差數情況》中分析,中國解放后的人口統計和其他國家不同,把總人口和自然增長人口同時統計。由於大飢荒年間多報人口,自然增長數多於總人口增加數。多出量為:一九六零年為六百八十六萬,一九六二年為三百五十八萬。

(待續)

作者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