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成本高 難以真正變成市民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2月1日訊】中共各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各地征地、拆遷波及近兩成的家庭,而征地拆遷后提供給農民的就業機會和城鎮社會保障比例很低。失去土地的農民進入城市后,生活成本迅速增加,他們攢錢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漲速。

近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數據中心發布的一項有關中國城鎮化調查,中國非農戶籍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為27.6%,20年內「農轉非」比例僅增長了7.7%。

調查發現,中共當局在各地征地、拆遷已波及16%的家庭,也就是6400萬中國家庭的土地被搶奪或者房屋被強拆。而在征地拆遷后,向農民提供的就業機會和城鎮社會保障比例較低。

就農民工就業和留城意願來看,逾七成的農民工不打算回鄉就業。絕大多數農民工不再打算從事農業勞動,只有7.3%的「80后」農民工選擇願意回鄉務農,「90后」農民工中,這一比例降至3.8%。

超過八成的農民工選擇在縣城及上的城市定居。中共官方媒體報導說,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民工市民化。長期以來的低成本城鎮化,致使大量農民工「融不進城市、回不去家鄉」,享受不到城裡人的待遇和服務。

《路透社》報導說,譚英玉是中國兩億農民工的一員,像很多人一樣他進退兩難:他不想回到他的村莊,但是也無法成為成都市的一名合法居民,儘管他已經在這裏工作20年了。

報導認為,譚英玉的困境凸顯了中共改革派面對的一個關鍵的問題,隨著他們尋找鼓勵更多人遷移到城市,幫助經濟從信貸投資型轉變為消費型模式的道路。

如果中國農村人被給予正式的土地所有權,他們就可以兌現它的價值並且對於搬遷到城市工作感到更加安全。如果他們被給予城市居住權,他們就將獲得社會福利,使得他們可以消費更多或把家人也搬遷到城市。

沒有土地改革和戶口制度改革,一個政府的城市化運動可能滯后,危及更廣泛的經濟改革甚至帶來社會動蕩的風險。

譚英玉指著成都高聳的成片公寓說「我不會回去務農,但是我在這裏也買不起房子—價格太高了。」

中共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就是要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讓更多農民工享受均等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

不過,山東大學政管學院副院長、城市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佃利教授指出:「農民工市民化,不是簡單的農民遷入城市,要真正的將進城農民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這才是真正完整、高質量的城鎮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