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北京力阻外界唱衰中國經濟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9月16日訊】20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八次峰會5、6日在俄羅斯聖彼德堡舉行。峰會中,無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或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以及大陸各大官媒,均頻頻發表「中國力量不可或缺」、「中國經濟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中國「有條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有信心完成全年外貿增長的預期目標」以及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並非如部分經濟學家預計的那樣嚴重」等正面言論,目的是為20國集團領導人打氣,以增強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此外,中國還表達對世界經濟面臨的種種挑戰的擔憂,如:新興市場國家(印度、巴西、印尼和土耳其等)經濟不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削減貨幣刺激政策給新興市場帶來貨幣流出和本幣貶值危險,以及美國欲軍事打擊敘利亞給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如石油價格猛漲)等。這些問題出現和國際金融危機繼續,加劇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為本已問題重重的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和持續的壓力。

北京在20國集團峰會期間發出大量的「中國聲音」,其中一個主要緣由是,避免將世界的視線集中到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上,力圖阻止國際輿論「唱衰」中國經濟。中國極不情願面對其將失去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和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這一地位。(據世界貨幣基金會今年7月的一項報告稱,未來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引擎將是美國而非中國),遂念念不忘強調其在世界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速放緩(所謂政府「有意為之的適度降速」),內需及消費乏力,大幅增加投資導致產能利用率下降,和地方政府債務加重,外需下降,勞動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產業利潤空間,過度出口不可持續等等。

要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必須進行深層次的結構轉型和調整,如:實現由外需導向、生產型結構向內需導向、消費型結構轉化;產業結構由過去的以工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工業結構由低端製造為主,向中高端製造為主轉變;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依靠科技進步的集約型轉化;人口結構向市民社會轉型;實現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轉型,建立公平的政治權力結構等等。

然而,中國要保持其7.5%的經濟增長率,要成功地完成上述各種結構的轉變,要有效地解決地方債務等問題,則需要執政黨內外、中央和地方上下有高度統一的改革決心,亦需長期而痛苦的調整。而這正是目前中國社會所缺乏的條件。中共黨內的既得利益集團和保守勢力,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利益上的衝突和分化,將使這些改革目標很難得到真正實現。

因此,在經濟治理和轉型困難重重處境下,北京要維護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聲譽和領頭羊地位,就只有在輿論上採取主動,或通過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事務(如帶領金磚國家共同出資1000億美元,組建風險應對基金等)來獲得諸如地緣政治或貿易等方面的利益。

這次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給北京提供了一次展現其「中國夢即世界夢」的文宣機會,也是中國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敘利亞問題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強調「中國角色不可或缺」和「中國主張備受關注」的表述平台。中國經濟的形象是事關中共政權生死存亡的大事,北京絕不讓任何人「唱衰」中國經濟。

(作者為新聞評論員,曾任大陸官媒編採人員)

--原載《世界日報》9月12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