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法庭和戰場不在這裏:濟南庭審有感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9月4日訊】2013年8月22日薄熙來案在濟南法院開庭審理。薄案本是世紀大案,但從街談巷議和網路輿論來看,它在民間的反響並不熱烈。也許人們已經習慣對世事帶著一份疲憊的冷淡和失望的保留,也許二十世紀的太多翻雲覆雨讓人們知道要耐心等待,要相信時間。

曾在薄熙來時代飽受迫害的李庄律師在微博上回答網友的提問,認為應對薄追究的漏罪包括「包庇、徇私枉法」。其中「徇私枉法」就是指薄在重慶擅權枉法、為所欲為的種種惡劣行徑。李庄更關心的是「重慶模式」的評價和民眾是否能夠從薄、王制的幻夢中醒來。

剛剛出版了《下一個十年:一個青年經濟學者的改革夢》的劉勝軍教授發表微博稱:「他踐踏法治的危害遠甚於貪腐,以貪腐罪名起訴,對推動社會進步意義不大。更應該起訴他踐踏法治的罪行,公布他操控司法的具體細節,並以此警示所有官員權力的邊界和法治的神聖!」但縱觀微博全局象劉教授這樣對審判的公正性與完整性抱有希望的人不多。

網友「@朱坤嶺」發表微博質問:「殺了多少人?從伍德案到人體塑化廠,到底製造了多少冤魂?」顯然這是按腳本演出的所謂「審判」無法回答的。

在審判前夜的8月21日晚,「@網易新聞客戶端」甚至在微博中說:「可預見的明天已註定悲觀。」此條微博雖迅即被刪掉,但已被廣泛轉發引用。

網友們的悲觀不只是針對第二天的審判,而是針對整個「習李新政」一年多來的表現。雖然濟南法院提前預告微博直播整場審理過程,但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不隨之起舞,「@濟南中院」雖有機器生成的眾多殭屍粉充數,其關注人數始終未超過60萬。人們知道,中國社會的真正焦點不在這裏,與其觀看一場幾乎註定了無新意的表演,不如去關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通觀「@濟南中院」發布的38份庭審現場記錄,唯一讓人感到有些詭異的,就是被告人的辯解、指摘和各種東拉西扯佔據了不小的篇幅。

李庄在《華爾街日報》表示,「薄在法庭上的表現非常拙劣,迴避關鍵問題,前言不搭后語。」這些自辯包括對「家風」的炫耀、自我吹噓、暴力、夫妻反目和自曝婚外情等內容,其荒唐不堪和大言不慚均令人頗感震驚。

這些內容相信並未受到大幅刪削。問題在於,在政法委操控公、檢、法,法庭形同虛設,被告權宜飽受侵害的普遍現實之下,在高層並無任何清晰的「司法獨立」訴求的前提之下,薄所享有的「法治」特權意味著什麼?絕大部分人相信,被告人在濟南享有的這些特權實際是不可能在其它案件中複製的。

這並不是象被告人所說的「山東人厚道,不落井下石」,而必然是獲得了最高權力的許可。薄的最終目的不僅止於入常,薄的「中國夢」是「全國山河一片紅」,做「毛主席」的接班人,這似乎是路人皆知的事。被告人在法庭上也說其「自始至終從未承認過」,即便這是一出預先排好的戲,總導演也應該知道被告人的一貫態度,更何況此前的薄谷開來案和王立軍案的庭審難度遠遠低於此案,卻沒有給被告人充分公開自辯的傳播空間。

這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彰顯自信」能夠解釋清楚的。網友「@忠民指難001」在德國發表微博,作出如下猜測:「從薄的表現看,已經和檢方或中南海達成某種默契:薄在自己問題上有比較充分的自辯權;薄不涉及敏感政治紛爭,不涉及賀周和他人,換來輕判和對其它親屬的豁免。」如果真的存在這種「默契」,那至少被告一方手中應握有公眾未知的更大籌碼。

聯繫庭審前夜「@網易新聞客戶端」發布的那條微博,「揭開底牌的那一刻,即使輸了,也請不要為得勢者張目、搖旗。若不反抗也請選擇沉默、旁觀或者離開。」薄這一邊的底牌是什麼?讓他有和中南海達成「默契」的底氣?現在看來至少在這個環節,最高層沒有「魚死網破」的決心,更缺乏壯士斷腕的勇氣。無論那底牌是什麼,至少「達成默契」的雙方有一個共同的基礎。為什麼「不涉及敏感政治紛爭,不涉及賀周和他人」?為什麼只在輕描淡寫的三宗罪和極其有限的證據材料里打轉?網友「@南窗讀書」說:「若希特勒能活著受審,除了他的貪腐(莫須有嗷),紐倫堡審判最終糾纏於他與伊娃、格林和戈培爾間的狗血故事,罔顧猶太人的鮮血,不知道歐洲和歷史能否接受基於此的最終判決?」

筆者認為:第一,這不是紐倫堡審判也無法給出最終判決;第二,這分明是第三帝國的內部審判和派系傾軋;第三,正因為這審判「罔顧猶太人(在此泛指一切無辜受難者)的鮮血」,未來必會有一個公正的「紐倫堡審判」給出真正的最終判決;第四,這就是有識之士不在鬧劇式的審判表演上浪費太多時間的真實原因。「達成默契」的雙方共同的基礎就是第三帝國的共同利益。如果當局要求「不涉及敏感政治紛爭,不涉及賀周和他人」,那是因為最高層希望把一切發生在黑暗中的秘密權斗轉化成輕描淡寫的謝幕與登場,他們卻沒有意願真正以正義的標準來衡量自我和他人,政黨與國家,權欲與民心。從歷史規律來看,有沒有審判者和被審判者未來同為階下囚,低頭接受最終審判的可能性?慢慢走,慢慢看。

返觀中國政治的現實,「新政」至今尚無任何新意呈現,但是民間社會卻逐漸呈現出勃勃生機。網友「@何志方大同學」就發布了如下微博:「不經意間,薄藩西紅市之星火,已燃遍940萬平方公里原野。黑打還是那個黑打,紅唱變本加厲變成了習毛。毛骨悚然的重慶模式,悄無聲息地、完全徹底地,以反民主、反憲政、反人類的方式在紅朝全中國成為現實。」這裏所說的「習毛」是指習近平7月要求全黨同志學習領會毛澤東在西柏坡提出的「兩個務必」,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許多地方就是以唱紅歌的形式開展的。在公、檢、法沒有真正脫離政法委操控的前提下,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無從談起,「黑打」(即以欲加之罪的方式掠奪民營企業資本)當然無法避免。

網友「王東成cyu」說:「西南廢督是一種勢力,一種現實,一個符號,一個路標,一面鏡子,一面旗子。它沒有被囚禁,不是落水狗,不是死老虎。它仍在中國大地上行走,判決它的日子尚未到來。」因為薄在重慶的所作所為從未超出這個黨的歷史、框架和語言,他只是以最瘋狂的性格、最極端的形式和最張揚的包裝將這個黨至今不肯切割的「毛的遺產」變現,這隻是黨內的基因返祖,雖然滑稽、可悲復可恨,可是這個黨內握有重權者誰不殺人?誰不掠奪?誰不欺騙?誰不人格分裂?誰不手染鮮血?基因相同但面紗各異,薄在實質上仍是忠誠的黨內同志無疑。庭審戲是大戲的一幕。佔據舞台者在思謀如何盡量拖延謝幕時間而已。學者章立凡先生在《金融時報》撰文說,薄寄希望于「薄粉」在未來五到十年能「保持隊形」,這場庭審雖已讓許多人覺醒,但「薄粉」自欺欺人至此,其智商與人格之低確實也令人驚嘆。

網友「@向西的東子」說庭審還原出「貪婪、放蕩、偽善、自負、冷漠、淺薄、自私」。學者周志興撰文引用某中紀委官員的評論,薄的最後定位「既不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也不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悲劇英雄」。那些鐵杆「薄粉」罔顧事實的盲目,也足以說明中國社會已撕裂到何等地步,未來「薄粉」、「毛粉」的荒唐執拗和瘋狂愚蠢將成為全社會凝聚轉型共識的主要障礙之一。八月以來,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既說明了「黨治」的頑冥,又見證了民智的開啟。山東平度發生的記者陳寶成被捕事件,使得所謂「集體所有土地」(實即農村宅基地)的抗拆維權進入更多公眾的視野。律師、記者紛紛趕赴平度,支援被侵害的抗拆村民。上海法院枉法判決的受害人以基督山伯爵般的毅力和智慧長期追蹤調查取證,最終將四名法官集體嫖娼的劣行證據公諸天下。此舉既讓更多民眾認清所謂執法者的群體面目,也以切身經驗鼓勵了訪民智慧地維權與抗爭。

當局拋出所謂「七條底線」,打擊「網路謠言」,實名舉報陝西公安廳長和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的記者劉虎被以涉嫌「尋釁滋事」跨省抓捕。這一「凈網運動」遭到民間強烈抵制,法律學者從法理角度抨擊其不具有合法性,維權律師迅速趕赴北京,給予實際的法律援助,網民緊盯幾大官媒,揭露「官謠」,凸顯網路正氣。被官媒反覆攻擊的所謂「公知大V」們一直主張:「圍觀改變中國。」這「圍」是虛擬空間中群體示威式的集會包圍;這「觀」是對公權肆虐的非暴力反抗:「道路以目」。但是網民已漸漸積累了網路非暴力抗爭的經驗,與其「圍觀」濟南審判中表演式的鬧劇,不如去「圍觀」陳寶成、劉虎受難的網路現場,那裡是社會健康力量與黑暗勢力對峙的「戰場」,也是未來最終審判必將逐一回溯的經典場景。

在《中國在歷史的轉折點》一書中,余英時先生說:「對中國未來不必那麼悲觀,十幾億人,每個人總有一些小空間做自己的事情。不能把注意力、理想寄托在政治權力上,政治權力是暫時性的,一時威風凜凜,過時就不行了。千萬不要心灰意冷,還要繼續向前,各盡本分。現在社會文化各方面可以改進的地方太多了,也有許多空間還可以做事。等到有一天有變化以後,這些東西都有用了。」如果過度相信「新政」的力量以及所謂「反腐審判」對社會進步的影響力,就像余先生所說「把注意力、理想寄托在政治權力上」,難免可悲地淪為一出出無聊政治戲的群眾演員。其實有太多事實可以佐證余先生所說的「政治權力是暫時性的,一時威風凜凜,過時就不行了」。

北京市各勞教所已陸續釋放所有被非法勞教人員,包括被非法關押的法輪功修鍊者。據說勞教所的幹警、管教們因此而情緒低落,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他們難道從未想過這種邪惡體制只能是歷史長河中的短暫一瞬?年初以來,程海律師、王全章律師、李志勇律師等維權律師在數起信仰類案件中認真辯護,公開全程,不懼威脅,勇敢發聲,為受迫害的法輪功修鍊者提供真誠友善的專業支援。王全章律師在江蘇靖江被抓,程海律師在遼寧大連被打,恰恰表現出法律部門在惡行被曝光后的惱羞成怒、慌不擇路與無所適從。真相被披露之後,網路上支持正義的清醒聲音越來越強烈。雖然法輪功被迫害的元兇之一薄熙來暫時還未因此受到法律追究,但信仰者自身的純正堅強、法律專業人士的正義支援和全社會的日漸清醒,必將使得未來的最終審判的時機漸趨成熟。「繼續向前,各盡本分」,而不是在鬧劇中寄予虛幻的希望,這就是濟南庭審帶給人們的最有意義的啟示。

(新唐人版權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