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建築:「永不漬水」是吹牛還是笑談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7月12日訊】中國的大城市地面以上輝煌亮麗,已經超越了所有的發達國家,而地面以下,還停留在上上個世紀——請注意,沒有多打字。

青島的殖民歷史就始於「上上個世紀」,當時德國佬留下來的排水管線今天還在用,照片顯示,裏面寬的可以跑馬。而我們在新時代新建的排水管道內部如何,估計大家都沒見過照片,因為根本進不去人。

別跟我講流體力學,這樣巨大的差別,文盲和傻子也能比較出它們的排水能力。

從直轄市到省會、任何一個特大城市、乃至首善之區,莫不如此。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都市,下場雨就會在大街上淹死人,這早已不是傳說。

近日一場「50年一遇」的暴雨,又把武漢給淹了,把「千湖之城」直接合併成了一個大湖,網上又湧現出一批波瀾壯闊的圖片和可歌可泣的事蹟,謳歌了一個國際大都市的狼狽。

市長唐良智又「夜不能寐」了,作為媒體風雲榜上的熱點城市,武漢三天兩頭爆出猛料,按這心理素質,市長得天天失眠。

最難的是「失眠」之後還得表態,這不,今日「楚天都市報」推出重磅報導【暴雨讓市長夜不能寐 誓言讓武漢永不漬水】——「市政府召開常務會,唐良智表示,「災中有思,災後有行」,誓言下決心建好城市地下管網主動脈,徹底解決漬水問題,讓武漢成為永久解決漬水問題的樣板」——這話可夠大的,今天還是反面教材,明天就想成為先進「樣板」。

如果要給這份誓言加一個期限的話,市長的建議是「三年」——未來三年,武漢市計畫投資130億元,完善排水系統,屆時,武漢市的排漬能力將達到可抵禦「十年一遇」降雨的標準。

那麼現在的排水標準是多少呢?原來是「一年一遇」。

聽起來如同玩笑,然而這不是玩笑,這是國內城市普遍採用的標準,連首都北京也不過是「1到3年一遇」,去年暴雨後剛剛普及了的知識。

這一標準不但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甚至連100年前殖民地的軌都接不上。而與此同時,中國各大城市地面以上的「奇跡」頻頻刷新,建設成果笑傲全球——這地下的尷尬似乎不全是因為「缺錢」。

大師雨果也在「上上個世紀」就點破了真相——你們缺的似乎主要是「良心」。

回頭再看武漢市長的「誓言」,第二次啞然失笑——三年後提高到10年一遇,那麼說昨天「50年一遇」的大雨再來一遍,還是會沒轍,該淹還淹,那麼市長再豁出一個晚上「夜不能寐」,再起來還說啥?

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氣候反常」,「百年一遇」的暴雨年年都下,你來個「50年一遇」的大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武漢要歷經的更大考驗恐怕不會很遠。

然而三年,扔上幾百億,連昨天的大雨都不能解決,市長卻大膽誓言「武漢永不漬水」,找遍上下文也沒發現可靠的技術根據——這是開玩笑呢還是吹牛?

就算不計較「永不漬水」是不是吹牛,只說「三年大變樣」的計畫也很值得商榷,你要改造的管線不是一根兩根,而是幾千條大街小巷,統統得開膛破肚重來一遍,假如真想放根粗管子下去,基本相當於挖個小號的隧道。

而大概率的狀況是,你挖開後會發現根本沒有容納的空間,多年來市政電力燃氣聯通,各大佬各自為政,早把地下弄得像迷宮,根本找不出一米寬的通路,你咋升級咋改造?——最快的辦法就是統統拆了重來,管線重鋪、路基重打、瀝青重澆……給你三年時間把這些「小事兒」給辦了?

現在你知道了什麼叫做「百年大計」——沒有百年的考慮,就只能留下百年的遺憾。現在遭了報應,就別再整「三年、五年」之類的花腔了,歷代管理者欠市民一個道歉。

嘿!別說窮啊,咋又來了?一發生災難就埋怨老天不公,一發生內澇就想起來「哭窮」,蹄子沒抬就知道要尿哪邊——斥資千億修什麼光谷、建什麼BD的時候咋不「哭窮」呢?

武漢也不例外,一發生交代不過去的內澇就痛陳「歷史欠賬」云云,不是當年太窮,就是「受發展程度制約」,反正跟前任本任都沒得關係。

事實是各大城市早就不窮了,這十幾年誰沒有一堆摩天樓,誰沒有幾個大劇院,誰沒有幾支新地鐵……這些玩意燒錢比燒棉花都快,可這十幾年誰又修建過一根裏面能跑馬的下水道——不跟今天的發達國家比,就比比「上上個世紀」殖民鬼子修下的那些?

別說「欠賬」,這根本就是「賴賬」——下水道關乎百姓的民生,卻是管理者看不見的政績,因而歷屆的管理者選擇性的忽略,不是因為窮,也不是因為不懂,一百多年前的文科生都懂——為什麼說它是「城市的良心」,就是因為它不在表面,最能考驗管理者的真心。

如果沒有一個真誠「認賬」的態度,「三年、五年」之後鐵定還是一個樣子,再發生災難,還會繼續「賴賬」,還是只會開玩笑跟吹牛。

(原文連接: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f=w&ctid=109740&boardid=1&id=93422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