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少數民族的吃新節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5月31日訊】吃新之俗源遠流長,是我國最古老的民俗之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為了慶賀豐收並祈福來年豐收而舉行的傳統農事節日。吃新節盛行於南北地區,各地吃新節的時間和儀式不盡相同。

吃新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有些地方的吃新是在麥子即將開鐮收割的日子;有些地方是在早谷搶割晚稻搶栽的復秋季節;即使在同一鄉里,吃新的日子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大多在農曆六月至九月間農作物成熟期間舉行。

西江千戶苗寨(現雷山縣城區)還在這時趕熱鬧場,節日連續兩夜三天,徹夜吹笙對歌,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過節時,家家包粽粑,以糯米飯為主食。幾戶聯合殺一頭豬或全寨宰一頭牛分食,雞鴨魚各戶自備。進餐前要用的祭品是從稻田中扯來7至9個秧苞(孕穗)置於飯上祭祀「花樹」(jenlhlod)、「岩媽」(wukvib)或祭「橋」(jux)以及祖宗神靈。以糯米飯為主食。對歌、賽歌、賽馬,紀念苗族始祖「引否飛」和「莫否飛」,感謝天公賜福,預祝當年豐收。

吃新節日前,人們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馬喂得膘肥體壯;姑娘們綉好美麗的衣裙、飄帶,備好銀花首飾;小夥子們則忙於修整和添置蘆笙……吃新節也是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節日——姑娘和小夥子們三五成群地邀約,前去趕集或看鬥牛比賽。

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們陸續走出家門,趕到附近的蘆笙場上跳起蘆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諺語「蘆笙一響,腳就發癢」。苗家人認為蘆笙是始祖母創造出來的,蘆笙發出的聲音就是母親的聲音。蘆笙場上,哪個小夥子的蘆笙吹得好,就會贏得姑娘們的芳心。

苗家吃新節來歷有三:一是為紀念開發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節已過,趁農事稍閑時,休息娛樂,調劑一下生活;三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預兆豐收,祭祀天公賜福。

這正如孝感民諺所說的:「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風。」孝感有些地方吃新是在「復秋」季節和「雙搶」的日子。因為吃新重在新字,吃的是早谷新米,那些即使是稍能善炊的農婦,用新米所煮出的飯剛柔合道,燥濕得宜,香溢滿堂。因為吃新不僅是為了慶祝收穫,也是為了迎接復秋的到來。為了補充營養,充沛體力,所以還要吃肉——這便是農民所期盼的第二次開葷(鮮)。故而湖北孝感民諺有:「鄉下佬,兩次腥,過了年就望吃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