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中國古人養生之道淺談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月8日訊】 中國古人十分講究養生,其養生之道涵蓋物質、精神、道德各個層面。古人有養生格言云:“知足不貪,安貧樂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舉動適時,自得其所者,所適皆安,可以長久。”古人把道德涵養置于養生之道的首位,清心守神、怡情養性則是古人養生之道的核心理念。這里,我們介紹中國古人的九種養生法則,以供借鑒。

“一德”養生法: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者可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品德仁愛作為養生之最高準則。

“二字”養生法: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和”心態,才能不為物欲所困,而達到物我兩相宜順的養生境界。

“三戒”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指養生非一朝一夕,乃貫穿於人的一生的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要放淡對情色的執著,平息爭斗之心,放下對物質的貪戀。檢點行為,知所進退。

“四法”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提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即從保健的角度說,養生要遵從自然規律,克服不良心態,節制欲望,防范疾病。

“五知”養生法:

宋代名人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強調的是善于調整喜怒、思慮、語煩、哀樂、情欲,要有所節制,不要肆意放任“七情六欲”泛濫。

“六節”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這里,提出了養好人的“精、神、肝、力、心、肺”的要訣,就是要控制自己的嗜欲、煩惱、憤怒、思慮、悲哀,并注意不要過度疲勞。

“七食”養生法: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飲食得當,肌體調理,是養生的重要保障,這里提出來飲食方面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

“八樂”養生法:

石成金認為人生之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寫之樂,狂歌之樂,高臥之樂。”

古人常常投身于大自然,探幽覽勝,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鬱悶盡置身外。因而,高尚適宜的休閒方式,也是古人養生之道的重要內容。

“九思”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看重的是思無邪以養正氣,而養正氣是養生之精髓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