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萌:一條沒有盡頭的改革之路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2月15日訊】在微博直播和外媒熱炒之後,有關新任總書記視察深圳的新聞終於見諸各傳統媒體了。在剛剛接手執政黨總書記的權杖之後,習近平南下深圳,沿著鄧小平當年南巡的路線接連視察了深圳、珠海、佛山、廣州等改革前沿地區,其象徵性自然遠遠大於實質意義。有外媒稱,習此次視察是一次宣示改革決心之旅,意味深厚。他對廣東官員的那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寄語,更是讓不少人聽到了某些弦外之音。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的專列抵達漢口,在與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的聊天中,鄧小平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要再進行所謂的爭論了。」此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說法不脛而走,深圳市委更是將此話做成巨幅標語,立在蛇口工業園區外,此話後來也成為鄧小平為數不多的政治遺產之一。

如今,習近平尋訪鄧小平南巡路線,除了緬懷前輩之外,更重要的是以此明志,即改革開放是執政黨的基本路線,是前任領導人千叮萬囑的國家大計,身為總書記的他將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的事業繼續前進。

對比習近平此次南巡與鄧小平當年的南巡,二者的相同點非常明顯——都是為了推動改革開放;而其不同點卻頗為微妙,鄧當年的南巡是為了再啟改革,以南巡敦促高層領導拋棄意識形態之爭,全力發展經濟,而習近平此次南巡,很大程度上了為了明志,意在告訴全黨全國其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和勇氣。

如果說鄧小平是開啟改革,那麼習近平就是繼續改革。從鄧小平到習近平,二十年來,「改革開放」一直牢牢佔據著官方話語體系的制高點,連這位新上任的總書記都要借南巡來宣示明志。這表明,當初鄧竭力要平息的意識形態之爭已成往事,而其全力推動的「改革開放」則有望成為官方在新時代的准意識形態。

當然,「改革開放」今日能成為官方的准意識形態並非完全依賴鄧小平當年不懼一切的勇氣,更不是其「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政治遺囑,根本原因在於執政黨為重建政權合法性而訴諸的民族主義。

在民族主義這面高揚的大旗之下,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等宏大詞彙成為了執政領導人的最強音,也成為了全體國民為之努力奮鬥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經濟、擴充軍力,而改革開放則成為實現這些目標的唯一選擇,就如同習近平此次在深圳所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因此,在民族主義的浸染之和感召之下,改革開放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官方欽定的准意識形態了。

這一點,從習近平接任總書記後,在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見面會上的發言便可窺端倪。在一千五百多字的演講中,無一次出現「民主」、「自由」、「公平」、「正義」、「公正」、「憲政」等詞彙,但卻一再提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等宏大願景。如果說以上還僅僅只是一種象徵性的鼓勵和祝願,那麼,他之後的話便直接無誤地傳遞出改革開放在中共執政方向上的重要性了——「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客觀來講,改革開放的確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擴大了公民的私人空間,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可謂是一件居功至偉的盛舉。但是,稍有良知的人也會清醒地看到,在僵化政治體制的制約下,原本飽含人們美好願望和無限期待的改革開放開始失控,成為一場針對底層民眾最赤裸裸的洗劫,其帶來的弊病遠不少於所取得的成績。

正因如此,在此次南巡講話中,習近平無不憂慮地指出,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重要領域的改革,深化改革開放。他甚至還聲稱,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從1978年算起,這場一波三折的改革開放已經推行了三十餘年,但現在卻仍在攻堅期和深水區。四小龍早在上個世紀末就騰飛了,進入新世紀之後,連印度、巴西等國也迅速趕上,唯獨中國這麼一個有著五千年煌煌文明的國家卻仍在深水區「摸石頭」。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場改革缺乏頂層設計,沒有根本性藍圖。正如習近平所講,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改革。換言之,這是一條到達不了彼岸的不歸路。改革開放本質上是為了挽救執政黨,凝聚人心,重建政權合法性,鄧小平的「不爭論」本就是一個極端實用的機會主義策略。因此,這場改革自一開始便缺乏全盤統的籌考慮,更無總體藍圖,連具體的執行步驟都是在民間壓力的倒逼之下被動完成。

對此,身為執政黨總書記的習近平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在本次南巡的講話中,他說道,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

表面來看,這話看似躊躇滿志,信心在握,實則折射出身為總書記的習近平對未來改革的迷茫和擔憂:他並不知道改革究竟該如何進行,最終的目的和有可能造成的結果是怎樣,以及這場發軔於1978年的改革究竟還要持續多長時間。

這些疑問不僅僅是執政黨總書記習近平的個人困惑,也是整個執政黨無法突破的根本性困境。執政黨官員對於改革的意向如同毛時代官員對於革命的認識,抽象地論及改革,人人都慷慨激昂,可落實到實處卻不明就裡;毛時代,各級官僚都以革命幹部自居,號稱要「幹一輩子革命」,動輒革命、鬥爭等詞彙掛嘴邊,可誰也不知道究竟該革誰的命、如何革命、革命將持續多久,革命又是為了什麼。

當初的革命,如今的改革,似乎都是無比光榮正確的詞語,為了這兩個詞語,十幾億中國人耗費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仍在為「民族復興」而奮鬥。歷史和現實往往就是如此荒唐和無奈,詭異的歷史週期律似乎仍然籠罩著我們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在這輪迴的迷霧之中,我彷彿又看到了天安門城樓上的那隻揮動的巨手,而城樓之下,依然是一片億萬民眾山呼海嘯的歡呼……

文章來源:《新世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