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業大暴走 BBC陷危機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1月11日訊】(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特稿)英國廣播公司(BBC)總監安懷瑟上任僅54天就下台的消息,震撼新聞界,這宗辭職案曝露BBC新聞處理專業的問題,必須進行徹底檢討改革,才能重拾閱聽人信心。

安懷瑟(George Entwistle)於1989年加入BBC,從實習生做起,陸續擔任時事新聞節目助理製作人、製作人等。今年9月17日,他獲得BBC信託理事會(BBC Trust)主席,前英國駐香港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及全體理事支持,出任BBC總監並兼任總編輯,攀向事業新高峰。

50歲的安懷瑟從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機構掌權人,成為BBC史上最短命的總監,媒體批評他咎由自取,「他不看BBC如何錯誤處理性醜聞新聞,不聽外界有關BBC不當處理前明星主持人性醜聞的傳言,對外發言也毫無道理可言」,顯示BBC這個龐然的新聞機器有嚴重的管理問題。

藉由向收視戶收取電視執照費(License Fee),今年每戶全年145.50英鎊(約台幣6900元),BBC年度預算約35億英鎊,和其它商業電視台相比,資金極為雄厚,雖然近兩年執照費凍漲,但BBC的資源及2萬多名員工的規模,仍遠勝經營日趨困難的其他媒體。

媒體報導,安懷瑟擔任BBC總監期間,就有460萬英鎊的年收入,BBC本身每年的行銷費用更高達8000萬英鎊,多位主持人也坐領令一般民眾望塵莫及的高薪,BBC身為公共媒體理應兼負更多社會責任,閱聽人對BBC的公信力也有很高期待。

安懷瑟短暫的總監生涯實有跡可尋,去年12月BBC招牌新聞雜誌節目「新聞之夜」(Newsnight),取消播出對已故前BBC知名主持人沙維爾(Jimmy Savile)涉嫌性侵兒童的調查報導,反而播出歌頌他的專題節目。

今年10月3日「獨立電視台」(ITV)播出數名婦女的控訴,指稱在少女時代曾被沙維爾性侵;倫敦警察局對此展開調查,10月9日受害人約120人,之後人數激增到300多人,沙維爾生前假行慈善之名行性侵之實公諸於世,社會譁然,受害人要求撤查,討回公道,社會大眾也要追究為何BBC長期包庇這名性變態。

「新聞之夜」節目總編輯黎朋(Peter Rippon)被調職後,安懷瑟下令進行2項調查,一是為何沙維爾涉性侵的調查報導被撤,二是沙維爾在BBC工作時,公司的管理文化。

安懷瑟10月23日在國會參加文化委員會聽證會時,指出「新聞之夜」不應撤播對沙維爾的性侵調查。

不料未久「新聞之夜」再出包,它引述男子梅斯安(Steve Messham)指稱,1908年代曾被1名重量級的保守黨政治人物性侵,之後網路上出現,1975至1990年在前首相佘契爾夫人任內擔任財務長的麥卡賓(AlistairMcAlpine)是性侵者。

11月8日「衛報」對1997年的證詞進行調查後,發現麥卡賓並非性侵梅斯安的人,麥卡賓發表聲明嚴詞否認性侵,並揚言要控告BBC;梅斯安也發表聲明向麥卡賓道歉,指出麥卡賓並非施暴者,顯示BBC的新聞查證工作有缺失。

11月10日安懷瑟接受BBC廣播新聞節目訪問時,坦承直到「新聞之夜」播出對麥卡賓含沙射影的報導才知情,事前一無所知,並在彭定康陪同下,宣布下台。

BBC高層人事大地震的消息,媒體大幅報導並受到民眾關注,但安懷瑟的去職應是BBC嚴肅進行內部整頓的開始,而不是為醜聞連環爆的象徵性止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