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要感謝誰?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0月14日訊】瑞典學院昨晚宣佈,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莫言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法新社的報導稱,莫言將他青春的經驗和在家鄉的經歷放置在了作品中。

諾貝爾獎讓中國人趨之若鶩,歷年的諾貝爾獎都牽動國人的神經,中國人是否能問鼎這一國際榮譽成了舉國關注的事情,並且經常被上綱上線,牽扯到政治範疇,中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是既嚮往又排斥,若即若離。像當年對高行健的得獎,就曾酸溜溜地說:諾貝爾文學獎實質上已被用於政治目的,失去了權威性。而今莫言獲獎,國人又情何以堪?

莫言迄今發表的作品,少說也有六七百萬字,早期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則陸續有十餘部長篇小說,還有其他的文論隨筆等文字,他的作品早就受到諸多認可和推崇。然而,莫言的獲獎是否就預示中國文學和教育受到肯定?顯然不是。

如熊丙奇教授所說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查其簡歷,只有小學畢業。他小學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後因文革輟學,在農村勞動多年。此前,8位華人科學家獲得諾獎,其中只有一位與新中國教育有半年的關係。而美國自1901年首屆諾貝爾獎至今,該獎項約700名得主當中,有將近一半是美國人。僅僅芝加哥大學就培養出了8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比之下中國國內的大學培養了多少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從那些受承認的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簡歷的,都非常清楚兩點:第一,他們不是中國國籍;第二,他們在內地沒有受到任何教育,或者僅接受過極少的教育,而且在國內所受的教育還是在民國時期而非新中國時期。在明晰了這兩個問題後,就應該知道中國人之所以沒法獲得諾貝爾獎,除了中國的環境,最明顯的短板就是中國的教育體制。

長期以來,對於教育體制上,多年來依舊是換湯不換藥、舊衣新穿。從蘇聯抄襲過來的教育方針及閹割後的西方課程內容,導致了今日的中國教育是「四不像」狀態。可以不客氣地說,中國的教育是全世界最無聊的教育,它所教育學生的思想、方式和內容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本質。

中國經常自詡五千年文化、泱泱大國,但在近代的幾次文化衝擊下,文化已基本斷裂。五四運動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運動更加瘋狂地消滅了傳統文化思想,剷除了許多文化遺產。隨著打開國門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西方思潮與國內思潮的猛烈碰擊,原有僅存的文化遺產又被逐漸同化甚至吞噬,中國眼下的文化內涵在逐漸喪失。

中國學生自小沒有被訓練思維能力,所謂哲學和智慧,幾乎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被認真重視過,中國的學生在中國矛盾的教育體制下被灌溉著許多子虛烏有的內容,教材裡的許多事蹟被陸續揭發是捏造出來的,為的是塑造一些人、一些精神,以圖教會孩子們盲從「英雄人物」。整個教育系統,沒有一種端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中國的孩子們越讀書越迷茫,沒有信仰沒有追求。

相比較之下,民國時期的教育環境和思想會令當代的教育蒙羞。在民國時期教育有兩套邏輯思維理念主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有一說是包括印度哲學在內的三套哲學教育體系),這使得民國的教育上、學術研究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人才濟濟。但是,在1949年後東方邏輯思維教育被取締了,西方哲學教育高不成低不就,等於廢掉了。

因此,莫言要慶幸的不是接受了中國的教育,恰恰是要慶幸接受太少中國填鴨式的教育。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