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毒大地 種作物蓋豪宅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6月11日訊】(中央社記者鄭崇生上海11日電)中國大陸國土資源部統計,10%耕地已變成「毒土」。大陸缺乏「土地履歷」數據,為拚經濟發展不擇手段,北京甚至有毒地變地王蓋豪宅,毒地正從食到住全面影響各階層民眾。

「寧願毒死也要追求國內生產毛額(GDP)」!包括「財經雜誌」及「經濟參考報」近來都製作大陸土地汙染嚴重專題,披露的情況讓人怵目驚心。

大陸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單豔紅表示,大陸華南部分城市約一半的耕地遭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汙染;長三角有城市連片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汙染,大陸10%的土壤喪失基本生產力,成為「毒土」。

「土地汙染不僅加重,而且還在轉移擴散」。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指出,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汙染正由工業及城區轉向農村、由地表轉向地下、由水土汙染轉向食品,日益嚴峻的汙染趨勢恐持續30年。

2008年以來,大陸發生上百起重大汙染事故,其中砷、鎘、鉛等重金屬汙染達30多起。環保部門估算,大陸每年受重金屬汙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人民幣200億元。

隱藏在這些數據背後的故事,正蔓延影響在大陸這片土地上人們每日的生活。汙染土地影響地下水源,種出的糧食作物最終走進人們的餐桌。蘇州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積德說,重金屬對人有致癌影響,危害兒童發育,眾所周知。

但就算社經地位良好、有能力或有辦法拿到專給領導的「特供或內供」食物,也不代表能躲過毒土。

財經雜誌披露,近年來,大陸有大量毒地被開發為住宅用地,甚至成為地王。北京廣渠門15號土地原是一家化工廠,在市場拍賣成為2009年的北京地王,蓋起豪宅。

加速毒地開發起因於大陸全速推動城市化「退二進三」計畫。一些占據市區優越位置的劣勢工業企業,通過易地、搬遷改造,退出繁華地段(二環),進入城市外圍(三環);或者退出製造業,興辦服務業。由於原本所在地位置通常優越便利,幾乎所有毒地都未經治理,就被「有效率地」使用。

這些見光的毒地極為少數,更多毒地在政府和居民毫不知情下,悄然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毒地對人體的危害,往往需數十年才顯現,而把關土地監管與治理的責任人何在呢?

各種建設開工前應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在大陸並不受重視,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成為企業的保護傘,改變政策開綠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陸官媒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形容,汙染事件暴露各地政府監督缺失,「是整個社會的恥辱」。

江蘇省小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委黨校教授馮治指出,應反思高歌猛進的產業發展模式,落實轉變發展方式的政策,實現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