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前 恐龍已江河日下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5月2日訊】(中央社巴黎1日法新電)最新研究指出,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毀滅恐龍長期主宰的地位前,大型草食性恐龍的數量就已經減少。

美國與德國科學家得出的這項研究結果,並未質疑大量滅絕戲劇性終結白堊紀的情況。

不過他們認為,恐龍王國或至少是部分恐龍,並非如同一般假設那樣,在其黃金時期因隕石撞擊而滅絕。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古生物學家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告訴法新社:「很多時候,人們想到恐龍滅絕時就會說:『喔,是小行星害的…恐龍本來活得好好的,小行星飛來,毀滅了所有恐龍』。」

他說:「我想,我們現在可以說,它可能更複雜。有些恐龍活得好好的,不過也有一些像是這種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正面臨麻煩。」

他說:「在小行星撞擊前,那是已經歷過許多改變的世界。事情沒有我們想像般單純與美好。」

這項研究比較150種不同陸棲恐龍的骨骼結構,觀察牠們如何隨著時間演變,這個想法是要了解物種生存時,數量是增加、下降或穩定。

根據此標準,大型草食性動物,特別是有角與鴨嘴恐龍,在白堊紀最後120萬年期間,變得越來越不多樣化。

布魯薩特說,這種4腳巨型動物「變得跟彼此越來越像,牠們失去多樣性。通常,在解剖結構上看到像是這樣的變化大幅減少時,就表示這個群體有問題。」

他解釋指出,多樣性增加的群體,生存機率會升高,因為牠們可以增添新棲息地利基,或適應變遷情況。

不過,研究人員說,如果大型草食性動物的數量在白堊紀末期時下滑,肉食性恐龍與中型草食性動物就會茁壯生長。

布魯薩特說:「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小行星撞擊與那些火山開始爆發時,它們所衝擊的並非完全沒問題的世界,那不是在撞擊靜止世界。」

他說:「當時,至少有一部分恐龍,正經歷重要演化改變,至少這些草食性動物正在減少。」

他說,牠們數量下滑的原因不清楚,不過「可能與生態有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