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齡:暴政之下 何談軟實力?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2月17日訊】北京市長郭金龍,高調率領五百人來台,展開名為「文化交流」的活動。昧於無知,為其敲鑼打鼓、大陣仗歡迎者有之;出於漠然,懵然不覺危機者亦大有人在。唯有知曉共黨面目與迫害內情者憂心忡忡,深怕善良的寶島台灣受其毒害。預料郭金龍從下飛機、會面參訪到下榻飯店之處,抗議血腥屠殺者的民眾都將如影隨形。

或許有人會認為郭金龍一行「附贈」的文藝表演畢竟不同於武裝暴力,因此輕心看待。殊不知代表中國共產黨出訪的官員們,高舉著「文化」的招牌,卻無法有任何高明的「軟實力」呈現觀眾眼前。就連「軟實力」一詞創始的權威學者,也已公開說明此一事實。

「軟實力」是1990年,由哈佛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所提出,旋而成為全球為之風靡的國力指標象徵。2008年,他被權威媒體評選為過去20年來,在國際理論、美國外交政策上最有影響力學者第六名;2011年底,他被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獲選為年度百大頂尖思想家之一。而2012年一月,約瑟夫‧奈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為何中國的軟實力虛弱乏力?〉 (Why China Is Weak on Soft Power),充分說明了共產黨統治下,所吹噓編織的「軟實力」只是假象。即使中共不惜重金砸下數十億美元,想要建構與彭博、時代華納、維亞康姆等與之媲美的傳媒巨擘、也大增新華網的傳媒力量,然而,近期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雖然中共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尚有積極吸引力,但在美國、歐洲卻呈現負面觀感;印度,日本和韓國也有相同結果。北京奧運會後在亞洲舉辦的一項民調發現,中國的「魅力攻勢」已經無效。這是因為中共尚未發展出真正的「軟實力」。約瑟夫‧奈認為,這是因為在嚴密監控與暴政統治下,中國的「軟實力」奄奄一息,毫無生命力可言。

所謂「軟實力」意指一個國家豐富的文化、多元的意識型態、豐富的價值觀,兼容並蓄下,自然而然產生的吸引力。簡而言之,此種綿密而影響深遠的吸引力,就是中國文化思想中的「近悅遠來」或是「以德服人」。五千年來,中華文化正是以此種力量綿密卻又強大的「軟實力」,在亞州與世界文明上燦然發光。不過,細數共黨發展史,就是違背天理人性,一部充滿暴力仇恨、鬥爭殺戮的文化破壞史。六十多年來中華文化歷經浩劫,在多次鬥爭下,唯有背棄良知、吮癰舐痔者方能附屍存活。郭某本人,正是一位貪戀權位,不惜暴力迫害法輪功與圖博人權,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這樣的一個人率眾來台,難怪要受人權團體控訴與抵制,認為任何與之同流、同群者,都遭其污染,甚至大禍臨頭。

致力於納粹屠殺文本研究的學者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在《見證的危機》一書中說:「真相不能抹滅藝術的可能性;相反地,真相需要藉藝術來傳達,以激起我們作為證人的良知。」藝術的靈魂是人類精神文明所綻放出最美的花朵,昭示著人們追求至善、至美境界的可能。而當她被迫剝離這一根本特質,淪落為謊言與宣傳時,背後必然隱藏著可怕與毀滅性的目的。我們應當留意郭金龍此行披上五顏六色外衣的「文化藝術表演」,因為暴政下所用以掩飾的糖衣最為誘人,卻也最具毒性。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