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歡樂:唱紅不花錢?2700億哪裡去了?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2月8日訊】重慶媒體華龍網有關地方財政虧空1000億的消息,洩露了秘密,震驚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說唱紅花了2700億,這是憑空捏造的嗎?儘管,他沒有細化公開這筆驚人的開銷,但根據官方公佈的數字和有關報導,進行科學的測算和評估。

據新華網2011年6月30日報導,重慶搞了一場紅歌會,地點是在重慶市奧體中心,報導稱,演員共多達40000多人。我把此次紅歌會的費用測算如下:

第一:A,演員工資、誤工補貼費、醫療補助費、化妝費200元/天,共計5天(4天排練,一天奧體大合唱),小計:4000萬元人民幣。B,交通費40000人,所需公交車每輛車可坐40人,則共需1000輛車,公交車每天(租金、油氣費、各項費稅、駕駛員工資等)500元,6月29日公交車需要花費50萬元(交通費只算大合唱一天,排練交通費不計),小計50萬元人民幣。C,食宿費(只算兩天。包含涪陵、萬州、黔江、城口等外地演員),平均每人100元,則共需要400萬元,小計400萬元人民幣。40000多演員在唱紅歌中花費為4450萬元。

看,這是一筆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啊!還有呢!第二,據重慶華龍網報導,有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港台地區90支合唱隊8000人參加,再細算一下,A8000人工資、誤工費、補助費300元/天,共計5天(4天排練,1天奧體大合唱),小計1200萬。B包括港台地區的交通差旅費(含乘飛機、火車、汽車、輪船往返費和重慶市內交通費用等)平均每人1000元,小計800萬元;C,在重慶的食宿費(只算兩天),平均每人100元,小計80萬;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港台地區的8000人在唱紅歌中花費為2080萬。

第三,據重慶華龍網的2010年6月30日的報導,當日有10萬人唱紅歌,減去上述以計算過演員和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港台地區的人數4萬8千人,還有5萬2千人,他們分別來自重慶市各地。A按平均每個普通人100元/天,總計5天(4天排練,1天奧體大合唱),包括工資、誤工費、補助費、夏天清涼醫療補助費、排練場租費、排練交通費等,小計2600萬。B5萬2000人需要公交車1300台,每台500元,則需65萬元(交通費只算奧體大合唱一天,包含駕駛員的工資),小計65萬元C食宿費(只算一頓便當),平均每人10元,小計52萬;來自重慶各地的5萬2000人在唱紅歌中花費為2717萬。

第四,2011年6月29日,重慶市奧體中心10萬人唱紅歌的其它費用綜合如下:A服裝費,10萬人,每人50元,小計500萬;B大紅旗共1000面,每面50元,小計5萬;C手搖小紅旗,10萬面,每面1元,小計10萬元;D租賃場地費,每人50元,含水電費、音響設備、場內橫幅製作費,廣告費、清潔費,小計500萬(說明,如,王力宏、王菲、譚詠麟、劉德華等明星演唱會,平均票價500元每張,其中每人平均票價中含約100元的場租費。)E,治安管理費,需要警察、協警維護秩序和指揮交通,約1000人,每人150元/天,小計15萬;F,協調管理費,含籌備策劃費,通信費、低值易耗品費用、辦公費、多次協調會議費用(協調範圍含重慶市主城區,涪陵、萬州、黔江地區的區縣街道居委會,企事業單位,軍隊,大專院校,全國各地、港台地區的政府及演出單位),小計100萬。總之,2011年6月29日一場紅歌費,就唱掉了人民的血汗錢約10377萬元。

由此可見,「唱紅歌」一下子就揮霍上億元。這是為「民生」和「共富」嗎?那麼,重慶「唱紅」唱了多少場次呢?

2011年11月25日,《重慶晨報》的一篇報導稱,重慶文化建設成績單:舉行23萬餘場紅歌傳唱活動,文章中特別強調,重慶一共舉行了23,58萬場次具有一定規模的紅歌傳唱活動,以上述的奧體中心紅歌會為例,一場就花掉了約10377萬元,那麼,剩下的規模較小的活動加在一起,是多少呢?難道23.58萬場不同類型,參與市民達2.87億人次的活動只花掉了2700億嗎?以6月29日推算,重慶從2008年6月份唱紅歌運動以來,歷時三年半時間,是不是揮霍了幾千億?重慶為唱紅歌,是不是背負數千億的債務?235800場「唱紅歌」花費2700億哪裡算多?何兵的估算一點沒冤枉啊!

試問,在中國一個比較貧困落後的城市搞這些花架子,為了什麼?而「唱紅」可以喚醒革命的意識,效果最好,旗幟最高最大。

最近中央電視台播放了《開往春天的列車》的新聞紀錄片,其真實地記錄了重慶豐節縣一群山村兒童的求學經歷,孩子們上學每天要往返8個多小時,翻山越嶺,全是步行,還得忍饑挨餓,準備鞭炮,途經野豬嶺,必得嚇退動物野獸的攻擊,才能抵達目的地,那破敗的校舍。

如果這是文字報導,或是別人寫的,可以說這是造謠,是海外敵對勢力的誹謗和污衊,但現在,這是中央電視台的現場實錄啊,我看了兩遍,差一點失聲痛哭。為什麼不把「唱紅」的2700億,用在學校的孩子們身上呢?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