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獻血者積極性低 血荒全中國蔓延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2月2日訊】(新唐人記者陳皓綜合報導)隨著各類手術量的增加,中國大陸血液供不應求、擇期手術需要排隊的現象更加突出。用血量較大的手術,多需患者家屬“互助獻血”。獻血容易用血難的事實,嚴重影響了獻血者的積極性,血荒已經成為常態逐漸蔓延至整個中國。

中國新年前夕,河北廊坊的楊先生因患胃部腫瘤,住進北京某三甲醫院。手術至少需要使用1200毫升血漿,沒想到醫院竟然沒血。楊先生的兒子和他的一名親屬分別提供了400毫升血液後,還缺400毫升。打遍電話,再也找不上一個能獻血的人。最後,還是花了1500元,從“血蟲”那裡買了400毫升血。

據了解,在血荒最嚴重的時候,雲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庫存不足2萬毫升,是應達庫存的1/20。醫院每天儲備血量,連一台手術都滿足不了。無奈之下,有的醫生親自帶著危重病人的申請,來到血液中心取血。

從去年12月開始,南京一些醫院陸續接到“限血令”。南京市第一醫院一天的用血量最少要1萬多毫升,A型血和O型血最缺乏。血庫負責人介紹,原來向血站申請多少,就會給送多少,但現在最多只給1/3的量。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梅雪說,用血限制得越來越嚴了。一般來講,當患者每100毫升血液中血色素的含量低於6克時,就屬於貧血,需要輸血。但現在一些慢性貧血、血液病、癌症晚期患者只有當血色素低至兩三克,甚至危及生命的時候,才可能輸上血。

在處理急診大出血病人時,以前有可能給患者一次輸800— 1000毫升的血量,現在一般只有兩三百毫升。很多時候,不得不讓患者通過互助獻血的方式保證用血量。

無償獻血“靠天吃飯”

血液供給量增長的速度,不及臨床血液需求增長的速度。目前,國內血站的庫存血液100%來自無償獻血。無償獻血被認為是“靠天吃 飯”,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西單圖書大廈采血點算是北京獻血量最大的血站之一,一般來說,天氣好的時候,每天會有100人左右獻血。若碰上下雨、下雪、刮風等惡劣天氣,獻血人數會驟降到40人左右。“五一”、“十一”等假日,因人流量增加,獻血人數高的時候能達到每天300人以上。

中共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目前,中國年采血量為3935噸,每天需要約7萬人獻血,按醫療服務量的增長初步測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約12萬人獻血,但目前供需之間尚存在較大缺口。

國內的人口獻血率僅為8.7%,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0%的標准仍有差距。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劉江介紹說,目前中國剛剛基本實現自願無償獻血,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獻血容易用血難 影響獻血者的積極性

在不少獻血者看來,讓自己和家人免費用血是主要的獻血理由。但實際上,因缺少全國聯網的獻血信息系統,獻血者用血時不能在醫藥費中直接扣除,而需先墊付用血費,然後拿著獻血證到獻血地區的衛生部門報銷,整個過程非常繁瑣。此外,城市居民大多享有公費醫療或醫保,免費用血的激勵制度對這些人群沒有吸引力。

5年來,家住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的李先生在廣州、北京等多個城市獻過血,每次都是200毫升。但愛人手術住院想用血時,卻發現優惠政策很麻煩。李先生必須先支付近千元的用血費,再拿著身份證、獻血證、住院明細等到區縣獻血辦報銷。

再者,“血荒”的背後是信任之“荒”,貴得離譜的臨床用血、獻血者自身用血手續繁瑣等等,讓越來越多的公眾認為獻血已經偏離了公益本有特性,甚至懷疑血液采集與衛生醫療機構,變相地利用義務獻血來牟取部門利益,不斷消解著義務獻血的積極性。

血液中心是公益機構,無償獻血毋庸置疑,破解“血荒”,治本之策在於重構無償獻血的信任環境,即還無償獻血以公益的地位,讓血液在公開透明的渠道內流通,並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