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否定外儲不是百姓血汗錢是何用意?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0月18日訊】中國外匯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然而,國內一家主流媒體日前發表題為《外匯儲備到底是誰的?能不能分?》的文章加以否定,強調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雖然代表國民財富,但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能無償使用。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認為,從源頭看,外匯儲備一部分來自出口,這是國內企業或個人辛勤勞動的結果,可說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這筆財富由央行以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老百姓以等值人民幣的形式持有。而外匯儲備還有一部分來自外商投資等資本流入,這部分恐怕談不上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了。

這席話與今年7月國家外匯管理局針對外匯儲備屬於誰作出的解釋如出一轍,即外匯儲備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的,與老百姓的「血汗錢」關係不大。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匯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看了這些所謂的「高見」,我們也許會情不自禁說一句:扯談!外匯儲備不屬於中國百姓屬於誰?他們不斷地辯解是何用意。實際上,中國外匯儲備的超速積累,不僅源於「血汗工廠」(勞動力的低工資、低福利)的「廉價輸送」(人民幣幣值長期低估),還源於「只進不出」的中國式的外貿體制或經營傳統。

不管是外匯管理機構自己辯解,還是借專家之口辯解,都只能給我們這樣的印象:外匯儲備既不是百姓的,也不是國家可支配的,而完全是由外匯管理機構自行支配和使用的。因此外匯管理機構既有權利、事實上也已經把它託付國內外「先進的」金融資產管理機構託管,讓其在國外「錢生錢」。

人們不禁會問: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是一個窮國,為什麼外匯管理機構把這麼多錢借給一些富國去消費?而不是用在中國百姓的身上?為什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外匯儲備國家卻不能用其為國民辦事情謀福利,而只能一而再而三地用來購買美國、歐洲、日本國債,為這些國家的人民謀福利,原來其根源蓋在此。

一些所謂專家會這麼想也情有可原,因為他們念過的經濟學教材裡從來不講這個問題。一個窮國會借這麼多錢給富國消費,這在歷史上就沒發生過,在教科書上也沒有學過。其實,3萬多億的外匯儲備是屬於全體國民所有的在銀行裡的貨幣儲蓄戶的。而並不屬於政府財政的,也不是屬於人民銀行的,銀行與外匯部門只是管理者。從理論上講中國百姓都有權處理自己的錢。然而,政府或金融機構錯誤的把中國百姓的錢借給美國、歐洲或日本人,從而導致中國百姓平白無辜的損失。

英國《金融時報》曾發表題為《中國買得起義大利》的文章,為中國如何使用3萬億巨額外匯儲備提出3點建議:一是可以買下義大利。義大利全部主權債務到2062年的本息之和為3.031萬億美元,與中國外儲相差無幾;二是可買下美國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從埃克森美孚到摩根大通,或者是歐洲前十五的股份;三是可以囤積250億桶布倫特原油,這可滿足中國近13年的石油淨進口需求。

這些建議聽起來不錯,但離現實卻有很大差距。不過,第三條建議仍有可取之處。因為花外匯儲備購買石油等大宗商品,總比用於購買美歐日的國債要強得多。換句話說,中國與其購買他們的國債或資產,還不如用這些錢來啟動內需,讓國民從中受益。因為中國目前正處於努力激發國內消費潛力的正確軌道上。

因此,政府機構在考慮如何使用外匯儲備時,應牢記這樣的原則: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屬於中國全體百姓。基於這一原則,動用這些外匯儲備就應為百姓辦實事。例如可以把部分外匯放到企業、商業銀行和個人的手裡,適當的「藏匯於民」;或者根據中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一現狀,可劃撥部分外匯儲備設立「社保補充基金」,為現有的社保基金「添磚加瓦」,確保社保金能長期、持續地按時足額發放。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視頻新聞:【禁聞論壇】中國外匯儲備損失了多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