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體看中國:記者的職業危險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9月22日訊】中國有關當局星期三宣布,河南洛陽電視臺記者李翔被殺案告破;殺人兇手只是單純搶劫殺人,李翔之死跟他報導地溝油事件無關。

年輕記者之死

9月18日(另一說為9月17日)淩晨,30歲的李翔在歸家途中被人用刀捅死。李翔生前發出的最後一則微博跟地溝油調查有關。隨著李翔之死的消息在中國傳開,他的最後一則微博也成為成千上萬的網民的議論焦點:

「網友投訴欒川有煉制地溝油窩點 食安委回應未發現」

地溝油如今是號稱享受著盛世的中國烹調用油的主要來源之一,地溝油在中國成為年產量高達300萬噸的大產業,有厚利可圖。有關的醜聞在李翔遇害之前成為中國和國際間的大新聞。

李翔遇害的消息傳出之後,立即就有很多人不約而同地把他的遇害跟地溝油聯系起來,懷疑是地溝油生產以及縱容地溝油生產的既得利益勢力所為。

在案發之初,洛陽公安部門立即初步判定是搶劫殺人。但《北京晨報》星期三早些時候報導說:

「20日,洛陽市公安局宣傳處一名人員接受采訪時稱,洛陽警方專案組正在偵破案件,從目前來看,李翔全身被捅超過10刀,不符合一般搶劫案件的特征,不能排除兇手有其他作案動機。」

官方的新說法

到了21日星期三下午,中國官方推出了新的說法:

「洛陽電視臺記者李翔被害一案成功告破,涉案的兩名犯罪嫌疑人均已抓獲歸案。」

「『李翔最近的報導不涉及地溝油事件,網友猜測已經偏離事實軌道。』李翔的一位領導稱,網傳李翔之死系因『報導地溝油事件』屬不實消息。實際上,李翔在最近一段時間裏,從來沒有參與電視臺關於‘地溝油』事件的報導。」

然而,將李翔之死跟地溝油聯系起來的猜測可以說是其來有自。建立這種聯系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網民,而且也包括中國的媒體和世界媒體。例如,法新社20日從北京發出的報導說:

「李翔在9月15日發表了他的最後一條微博提出了地溝油的問題。在中國也發生過多起記者在進行深入調查期間被謀殺的事情。」

在洛陽公安當局公布李翔被害案破案之際,中國一些網民表示難以置信。網名「每日熱門精選」的網民在新浪網發表微博說:

「李翔─19日淩晨洛陽電視臺新聞頻道記者李翔,遭人捅十幾刀致死。網友們推斷因為他曝光地溝油利益鏈而慘遭毒害。今日洛陽市公安局召開新聞通氣會,定性為搶劫殺人案,兩名嫌疑人是隨機搶劫,無預謀。此說法遭到更多網友的質疑,表示不相信此結果。看來又是一個迷呀,你們怎麽看呢?」

美聯社9月21日星期三發表記者吉利恩·黃從北京的報導說:

「中國警方否認了一個記者因為進行報導而遭到謀殺的傳聞。警方表示,他是在遭遇搶劫的時候被殺的。中國一些網民和新聞報導指稱電視記者李翔星期天淩晨被捅了十幾刀的事件跟依然沒有完了的地溝油醜聞有關。」

「這一案件凸顯出公眾對依然在持續的地溝油醜聞的憤怒,……這一案件也凸顯出人們的擔心—-一些勇於揭露不當行為、貪汙腐敗和踐踏人權的中國記者有時候會受到攻擊或威脅,目的是讓他們閉嘴。」

美聯社的報導接著提出兩個因從事新聞報導而受到攻擊的例子,一個是去年6月《財經》雜誌編輯方玄昌被職業打手打傷,再一個是去年年底新疆記者孫虹傑被打死。

記者在中國成為高危職業

在當今中國,毆打進行新聞報導的記者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沒有公開宣布的既定國策。

據報導,在上個星期,有記者前往造成環境汙染的浙江海寧晶科能源公司的工廠進行采訪,他們遭到毆打,采訪設備遭到搗毀;上個月,有記者前往遼寧大連造成環境汙染的PX化工廠進行采訪調查也遭到毆打,采訪設備遭到搗毀。

在歷來講究內外有別、上下有序的中國,記者被打的機會如今已經沒有內外和上下之別,基本上實現了機會均等。無論是外國記者,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記者都有挨打的機會。

外國記者在中國從事新聞報導挨打的著名事例包括2008年日本記者在新疆,以及2005年法國記者在廣東太石村被毆打的事件。另外,上個月在遼寧大連遭到毆打的記者包括中央電視臺記者。在2007年,則有《人民日報》記者在湖南鳳凰縣采訪橋梁坍塌被毆打。

國際記者聯盟

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國際記者聯盟亞太部9月20日發表聲明,表示該聯盟對中國記者安全問題感到擔心。聲明說:

「國際記者聯盟對中國最近發生的一系列攻擊記者的事件感到擔憂。這些事件包括9月18日中國東部一位電視記者被殺。」

「近年來,很多在中國的記者提出投訴說,他們在從事新聞報導期間受到騷擾、攻擊和死亡威脅。攻擊者常常是身份不明的人、保安人員或當地政府指派的人。受害者及其家人尋求司法公正,但當局通常不願意對這類攻擊行為的真正動機進行徹底調查。」

「中國當局不讓公眾了解這類攻擊記者案件的調查和起訴情況,加劇了在中國的記者所面臨的安全挑戰。國際記者聯盟亞太部主任傑奎琳·樸表示:『國際記者聯盟呼籲中國公安部公布記者遭受攻擊的總數。中國需要展開進一步的公眾教育,培育對新聞自由的尊重,譴責對新聞媒體的暴力威脅。』」

──轉自《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