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思:故宮損壞的哥窯瓷器珍貴在哪?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8月2日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稱世界最先進的動車剛撞擊結束,故宮又傳來噩耗,由於人員操作不當,價值連城的宋代哥窯再次發生撞擊。要知道,不是哥窯本身脆弱問題,完全是人為因素,導致青釉葵瓣口盤竟然在無損分析測試時發生損壞。痛何如哉!

這個發生損壞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呈六瓣葵花式,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那麼,故宮損壞的哥窯瓷器珍貴在哪?

凡是祖國流傳下來的文物,無一不是瑰寶。但是從稀罕度、時代性上來說,哥窯可是最近幾年拍賣市場上屢創佳績的乾隆康熙雍正等官窯瓷器遠遠望塵莫及的。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宮廷收藏哥窯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內外的,已知有記載的,總數也不過300件左右,以至於個別哥窯瓷器破損的殘片也被視為至寶,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哥窯圓洗底部的破損殘片。哥窯瓷器之名貴,由此可見一斑。

筆者王錦思對於哥窯是門外漢,只在古玩市場偶爾見到幾件後代仿製品,小有瞭解。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窯名最早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

宋代龍泉縣,兄弟分家,各開窯廠。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蟹爪。

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製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

「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儘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製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1000萬元以上。

迄今為至,已經發現了若干處哥窯窯址,一是在杭州。二是在江西吉州。三是在浙江龍泉。宋哥窯似應出自南宋修內司官窯,只是因當時的官窯對民間保密,棄窯時又作了處理,故其窯址迄今未能發現。後世因章生一之哥窯聲名大噪而以之命名為南宋修內司官窯所出的這批名瓷,應有穿鑿附會的成分。但哥官窯的窯址具體在什麼地方,至今還沒有確切定論。

而關於哥窯名稱的來歷,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也給哥窯的瓷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哥窯瓷器燒造時間也有各種觀點:一、南宋說。二、宋末元初說。三、元代說。四、南宋以後歷朝仿官窯器說。

發生損壞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呈六瓣葵花式,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宋代哥窯的代表作品。

如果進入拍賣市場,肯定又是天價;不過以價格談及價值未免過俗,損壞毫釐也是天大之痛。

文章來源:《華聲在綫》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