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昌:德國為什麼民富國強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7月28日訊】今天第一次和網友見面,既然見面了就相互認識一下。我想了解一下自己博客和微博的影響力,請看了我博客和微博之後過來的聽眾舉手。謝謝!

今天我講的是「德國為什麼民富國強」,副標題是「德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大家聽「特色」這個詞可能會非常耳熟,但今天我不是講中國。「特色」兩個字現在被誤讀了,不少人一聽「特色」就會想到「遮羞布」,很反感。坦率地說我也有點反感,但「德國特色」是不一樣的。大家注意,副標題還有一個關鍵詞是「社會主義」,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上國家沒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分,只有民主和非民主之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作為兩種思潮,拿來劃分國家形態顯然不太科學。今天之所以要談社會主義,目的是借用這一大家熟悉的概念來解釋德國現象。

今天的講座不是學術性講座,而是我在德國的一些觀察體驗,不見得對。既然是體驗就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所以在這裏不要講我的理論錯,你的理論對,這個不爭論。今天可以探討個人的感受是什麼,但不講對錯,因為這個世界上很難有對錯之分。

德國民富國強是有目共睹的。今晚我從三大板塊講述:第一,德國真的民富國強嗎?第二,民富國強有什麼奧秘。第三,大餅是怎麼切分的。如果有時間我會講兩德統一后,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德國面臨的挑戰以及思考中國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

一、德國的確是民富國強

全世界有四類國家:第一類,民富國強。這是人們所致力追求的,世界上這種國家有,但不是太多。第二,國強民弱,或者說政府很強大,超級富裕,但老百姓兜里沒錢,這以前蘇聯和某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第三,國弱民窮,這以亞洲、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第四,民富國窮,政府手裡沒有太多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美國老百姓的錢比政府太多了,這是典型的藏富於民的國家,政府很窮,不得不去某個國家借債。要知道,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既欠內債,又欠外債。

德國顯然屬於第一類民富國強的國家。有一個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世界各國GDP的排列德國居於第四位,表面上中國GDP已經超過德國,但我們看一組數字就會知道有什麼樣的差距。德國2010年人均GDP是4萬美元,我們偉大的祖國是4283美元。連我差不多都要拖後腿了,農村很多人是達不到的,有的甚至4283人民幣都夠嗆。

2008年中國GDP超越了德國,但是,德國是一個多大規模的國家呢?35萬平方公里,8800萬人口,其中有600萬外國人,也就是說德國實際人數是 8200萬,但諾貝爾獲獎得者將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國家的德裔)。我們都熟知的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是美國人,但他是德國血統,在德國完成了大學學業,畢業之後才去美國。還有一些著名的人士,比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這些都是改變世界的人,雖然他們改變的方向有好有壞。

德國有很多世界第一,汽車、化工、機械、環保都是世界第一。現在很多人出國上大學首選美國,我也一直以為教育國際化排名前列的是美國、加拿大、澳洲,後來我驚奇的發現英國總領事會公布一個數據:德國大學國際化水平2010年躍居世界第一,這讓我有些吃驚。當然,這也是有證據的,德國大學的留學生佔大學學生總數的10%-15%,一般不會低於10%。因為德國政府每年給大學提供補貼,外國學生越多,補貼越多。這隻是補貼而已,財政投入辦學的基本經費仍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你去德國,看到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大學,在市中心地理條件最優越的也一定是大學。德國的大學和大學的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學習。那大學會不會很擠?不會,因為德國大學太多了,一個小小的國家就有300多所公立大學。在德國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學,沒有高考,只有申請制度,申請了就可以去學習,但德國唯一不好的是混文憑太難,如果你抱著混的目的去肯定沒戲,這對咱們來講是一個不太好的消息(全場笑)。

德國民富國強也體現在這個國家沒有城鄉差距,「城市是農村,農村就是城市」,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基礎設施都很好。如果非要分出貧富的話,反而住在城市裡的人都是相對比較貧窮的,住在農村的人反而都是非常有錢的,我的德國朋友寫信給我,我一看地址是鄉下,就可以斷定這傢伙肯定有錢,如果是城市裡的就不一定,我想說明的是在城裡住的或者在農村在住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

此外,德國的環境很乾凈,乾淨到一塵不染,沒有塵土裸露的地方,否則就是違法,要麼用小石子鋪上,要麼全是草地。我們系裡旁邊有一條小路,從我上大學起看見在鋪,一年的時間都沒鋪完,你知道是怎麼鋪的嗎?一顆一顆石子拿來研究,擺放在哪兒比較好,然後像一個藝術品的擱在那個地方。萊比錫大學圖書館內裝修7 年,用7年時間內裝修,裝完以後就是一個精品。去圖書館不用搶座佔座,在德國沒有這個現象,你去一定會有。也許有人會問:不是這個大學的學生可以進去嗎?當然可以,只是你不能把書借出而已。大學圖書館、城市圖書館滿足了全民的讀書需求。買書在德國很貴,一本書大約30-40歐元,也就是300、400塊人民幣,所以如果在德國發行3000-4000冊就不錯了,能賣到5000冊以上就算暢銷書。

二、德國民富國強的奧秘

德國的成功源於三大因素:第一是馬歇爾計劃。無論是中國的教科書還是專業的中文經濟學書籍,只要講到戰後德國,他們一般會這樣評價馬歇爾計劃:這是美國進一步分化兩個德國的陰謀,該計劃對西德經濟恢復有點作用,但作用並不是很大。但德國人是怎麼看待呢?他們說,馬歇爾計劃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德國活了過來。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輸血,德國可能就變質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極端傾斜。

第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德國成功的保障。二戰結束后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在於確保市場的自由競爭以及市場的有序發展,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框架之內發展經濟。社會市場經濟的成功奠定了德國今天的成就。因此,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是是德國民富國強的根本。

第三,德國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世界聞名。德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不教太多東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玩得開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識。因此,嚴格來講,德國從中學才開始傳授知識,並且第一位是教你怎麼去學習和思考,大學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來才給你講框架性的知識。德國老師第一次開課很重要,第一次課如果不去就完了,為什麼?因為老師會公布了很多參考書目,所有的考試內容全在那些書里。德國大學沒有規定的教材,我在德國那麼多年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全國統一教材」,德國大學的教材是根據老師的喜好和專業背景來確定,也就是說我今天想講點什麼是根據我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能力。唯一例外是德國大學不允許宣傳納粹思想,這是因為德國過去太疼了,覺得納粹思想太可恨,所以不讓宣傳。

德國特色在什麼地方?

獨特的經濟制度 社會市場經濟

德國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東西是社會市場經濟制度,講社會市場經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19世紀李斯特的重商主義,直到後來的歷史學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強調國家的作用。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和上述兩者雖然有重大區別,但是都沒有否定國家的作用。我今天之所以講德國特色,是因為德國確實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全世界在19世紀處在古典主義的黃金時期(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但進入了20世紀二十-三十年代卻出現了問題,發現市場失靈了,之後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大家認為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即國家這隻看得見的手是必不可少的。

德國並沒有順著這一規律發展,而是擰著來。19世紀西方主要國家自由放任主義盛行、主張發揮市場作用時,德國卻強調發揮國家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李斯特主張國家提高關稅保護幼稚工業。為什麼?因為德國是一個后發國家,它需要依靠國家力量來發展。20世紀二十年代后,大家覺得市場之手失靈,需要政府的另外一隻手來發揮作用,但這個時候德國的弗萊堡大學有一幫法律背景的經濟學家,他們提出了不同東西。他們也承認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是不合理的,或者在那個時候是有問題的,但也不認為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是合適的,更不認同蘇聯的中央計劃經濟模式。他們認為問題癥結是市場缺乏秩序,市場的失靈是缺乏秩序造成的。瓦爾特·歐肯,還有弗蘭茨·伯姆、威廉·羅普克等幾個人提出一套理論和學說,這套理論學說就是弗萊堡學派。弗萊堡學派的理論實質:第一,強調充分市場機制;第二,國家發揮警察的作用來維護秩序。因此,戰後德國的主流經濟思想跟全世界西方其他國家並不一樣。除德國之外,凱恩斯主義在西方主要國家得到廣泛的認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德國的確是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國家。

獨具特色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1945年德國戰敗,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建立美國、英國、法國三個佔領區之上,要把這三者統一起來,怎麼統一?靠什麼?靠的是民主制度,所以接下來我要先把社會市場經濟放一下,講一下德國的民主體制。

德國最厲害最讓人覺得敬佩的是他們的法律,尤其是基本法,即《憲法》,為什麼叫「基本法」?德國在當時沒有統一,所以不叫憲法,先暫時叫《基本法》,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大家覺得「基本法」很好,不需要再改變名稱,所以現在還稱為《基本法》。德國最根本的成功是把這部憲法當回事。在聯邦德國之前是希特勒第三帝國,再往前是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國當時制定了全世界最民主最先進的憲法,可惜14年後就被納粹取代。為何如此先進的一部憲法反而失敗了?這是因為德國人太較真,那部憲法太超前、規定得太具體,導致有的地方沒有或無法落實。台灣有一個詞叫「跳票」,也就是說你的諾言沒有履行。由於政府在憲法問題上跳票很厲害,所以大家對那個憲法不抱信心。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之後吸取教訓,在共識的基礎上制訂憲法。憲法公布之後就得到了德國人的廣泛贊同。民主的實質是什麼?我在微博上說過,民主與非民主的本質區別是:民主國家是官不聊生,非民主國家是民不聊生。所謂的官不聊生並不是官員活不下去了,而是他們沒有辦法通過權力尋租來撈油水。他們不可能隨便簽字就可以批款,因為這需要議會的辯論、批准和監督。議會花一分錢是要辯來辯去的。在德國去旁聽議會是隨便的,就怕你沒時間。當然,德國人大部分是通過電視來觀看議會辯論的,媒體架著鏡頭在議會看你們怎麼討論,如果在某一個問題上你不代表大眾的立場,那下一次選舉這個議員就沒戲了,選民會把票投給另外的人。此外,最讓官員難受的還有無孔不入的新聞媒體監督、獨立的司法判決等。

第二,德國《基本法》第20款規定,德國是一個民主的、社會的聯邦國家。民主和聯邦的概念很清楚,但如何理解社會國家呢?這就是政府制訂的政策有很多的社會元素,也就是更注重社會公平正義。這種獨特的社會制度是源於德國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政黨即社會民主黨,它主張社會主義。1959年之前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計劃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其目標是實行社會主義。1959年社民黨通過哥德斯堡綱領,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也放下了生產資料公有和計劃經濟的包袱,轉而接受市場經濟。

德國另外一個主要政黨是聯盟黨。聯盟黨有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兩黨都具有共同的背景-基督教和天主教。早期的教會就具有政府並不具備的社會救濟功能,因此具有教會背景的政黨更為關注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德國是一個政治妥協聞名的國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相互博弈、妥協。社會民主黨跟聯盟黨相互討價還價,最後達成妥協,於是德國作為一個社會國家應運而生。

有的國家也自稱特色,但大家覺得特色其實是一塊遮羞布,但在德國確確實實是特色,除了它的《基本法》是當真的,能做到的,另外還有議會體制。德國是一個議會制國家,不像美國總統制直選,選出一個很牛的總統出來。德國總統是象徵性的,是議會選舉出來的,需要簽字或者搞一個榮譽方面的節慶日,總統可以出面,其它什麼權力也沒有。德國最有權力的是總理,總理是選舉得勝黨派的黨首,就是我們講的總書記,但人家不這麼叫,他們叫黨主席。德國在議會民主的基礎之上,跟別的國家不一樣,議會人數大約為600人左右,這就是特色。為什麼?因為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議會500人以下的是民主國家,500人以上是獨裁專制國家。奧妙在那兒?因為500人以下可以來辯論、吵架的,可以針鋒相對,500人以上就是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現場笑)。如果有兩三千人開會你覺得有可能討論嗎?那是不可能的。德國剛剛邁過民主國家的坎,也就是說在600人左右,所以德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有一點社會主義的元素。

與議會的熱鬧勁相比,德國老百姓對政治的興趣不是那麼濃厚,我經常在德國轉悠觀察他們的選舉,去看很多城市,了解他們是怎麼選舉的。我注意到,選舉的地方立著一個易拉寶式的牌子,然後有投票箱,兩邊有各個黨派的候選人頭像和競選口號,即帶領國家或城市幹什麼,怎樣走。我發現台灣、香港、大韓民國這種地方選舉搞得轟轟烈烈的,而到了西方民主國家則很冷清。投票率如果能夠達到60%、70%已經是高投票率了,80%不太目前可能,如果一個國家領導人得到了 90%的投票率那肯定是虛假的,不太可能的,這是我多年的觀察,只是主觀上的判斷。

再講講德國黨派,德國有兩大黨,一個是德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黨,原稱叫社會民主工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是馬克思、恩格斯曾經領導過的黨,19世紀大搞罷工、政治運動。德國社會主義民主黨的勢力相當強大,因為在企業里有它的工會組織,在州、聯邦一級都有它的機構,也就是說組織很嚴密,力量很強大。但在聯邦德國首次議會大選中居然失敗了,得票率僅32%,最後贏得大選的是聯盟黨。聯盟黨是德國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的合稱。儘管社民黨基層組織嚴密,但輸掉大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黨綱出了問題,黨綱中堅持生產資料公有,計劃經濟。但德國人最後選擇市場經濟。為什麼會選擇市場經濟?這是因為德國有一個體制發揮了作用,即德國的社會保險。現在我們講三險一金、四險一金就是德國發明的。現在的保險制度是德國創造的,雖然最早的《濟貧法》是16世紀英國頒布的,但那是有選擇性的,即有困難的人才適用,而真正具有普遍性、讓全體人適用的是德國人發明的。1871年德國統一后,德國首相俾斯麥頒布了三大法律,疾病、工傷、老年和殘廢保險制度構成了現代保險的基石。有了保險之後就有了人身保障,不至於拿起武器搞革命。俾斯麥發明保險其目的其實就是保證工人的基本生存,削弱工人階級的鬥志,讓他們不再狂熱的搞武裝鬥爭。這個保險傳統甚至在希特勒時期也沒有完全中斷。到1949年面臨關鍵選擇時大家想要安穩,不想折騰,因為計劃經濟和生產資料公有制意味著一種新的嘗試,意味著就要去冒險,這時候德國的保險主義就冒出來了。多數人不要冒險,只希望按原來的套路走。所以最終選擇了一個新成立的政黨——聯盟黨,因為聯盟黨主張私有制和市場經濟。讓人高興的是德國這條路走對了。

事實上,德國並不止兩個政黨,德國有很多小黨,小黨發揮了獨特的制衡作用。有一個黨幾乎永遠是執政黨,叫自民黨,這個黨得票率一般為10%左右,最輝煌的得票率是12%。但這個黨的制衡作用很厲害,它跟哪個黨結盟哪個黨就執政,反哪個黨哪個就完蛋。1949年到1966年自民黨一直跟基民盟聯盟,所以基民盟長期執政。1966年自民黨未和基民盟結盟,所以1966年到1969年是基民盟與社民黨兩大政黨聯合執政,從1969到1982年是社民黨執政,為什麼?因為自民黨跟社民黨聯合,所以執政了。1982年科爾總理上台之後,17年時間是聯盟黨和自民黨執政,所以自民黨叫長期執政黨,只有很少幾年不執政。

90年代冒出了一個黨叫綠黨,其背景是德國環保主義思潮盛行。追根溯源,綠黨這些人主要是以前的激進分子。歐洲有一個「六八運動」,也就是1968年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像中國文革一樣,很推崇老毛。那個運動冒出了一幫學生領袖,其中有一個後來當了德國外交部部長,他就是綠黨領導人費舍爾。因次,在好的體制之下壞人也能變成好人。前段時間我看了微博,杭州市一個副市長許邁永被槍斃,其實他的家庭挺慘,全家就他一個眼睛是亮的,其他都瞎眼,結果被斃掉,太可惜了。但你能說一開始他就是一個大壞蛋嗎?顯然不是,許邁永這個人也好或者其他貪官也好是一種不合理體制的犧牲品,是一個讓好人變成壞人的結果。60 年代德國有個紅軍旅,搞暴力、爆炸,德國很多重要的人物都被暗殺,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後縮小了,90年代就基本銷聲匿跡。其原因是體制會把這種暴力慢慢化解,這是體制的力量,所以體制能做好事也會做壞事。

另外一個黨是左翼黨,這個黨原來是東德的統一社會主義工人黨即共產黨,兩德統一后,這個黨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後來跟西德的一個小黨聯合起來組成左翼黨,左翼黨勢力慢慢發展很大,但在聯邦層面上還沒有執政過,但在聯邦議會有議員。左翼黨的發展趨勢很快,為什麼?因為它集結的是社會的一幫失敗者,包括很多的失業者。德國失業率很高,這也包括一些不想工作的人。比如說他沒有去找工作,或者他不願意去上班,覺得有保險為什麼要上班,在家閑獃著也餓不死,呆第一年還能拿工資的80%,第二年拿60%的工資,不管怎麼降還是有600歐元的生活費,這意味著有尊嚴的生活,也就是說住得起也能夠吃得起。德國吃的很便宜,德國最便宜的是幾樣東西,第一是麵包,很長的一袋麵包在市場上賣1毛8(相當於中國一塊多錢的人民幣),夠你吃很多天,稍微貴一點是3毛5左右,更貴的也有,德國各種檔次的都有,想要口感好可以買貴一點的。第二是牛奶,牛奶是歐洲人必喝的東西,一升1毛8,也有2毛5的,3毛多的。第三是果汁以及汽水,大約是幾毛錢一瓶。吃的非常便宜,為什麼會這麼便宜?德國政府大量的財政支出是用於補貼,德國政府最大的三項支出是:一個是對農業的補貼,二是對住房、租賃業、住房建築業的補貼,三是對交通業的補貼,這三大塊的補貼佔據了德國財政支出的35%,這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把其它補助比如社會保險等其它補助加起來就將近50%,另外20%用於國防、外交,20%用於教育、科研,只有不到10%是用於公務員開支。而且德國國家財政支出不打任何折扣,因為財政首先要有預算,年底有決算,少了一分錢就要小心你的烏紗帽,知道誰來監督嗎?第一大監督你的是議會,這一關太難躲,反對黨眼睛掙得大大的,若政府多花一分錢你就等著倒霉。第二,媒體天天盯著。第三是司法監督,沒有政法委,不管多大的官,到了法院那個地方該判的就判,這是獨立的司法。第四是德國獨具特色的審計署。審計署官員精確到某個票據,換句話說幾十歐元、幾百歐元的錢都要說出來幹什麼了。這對我們國家來說太丟人了,幾百歐元我們官員瞧都不瞧一眼,但德國上升到審計署官員親口說。所以德國在方方面面把漏洞給補上,補上之後官員真的是官不聊生了,確實是找不到任何借口往口袋裡揣點錢,比如德國有一個經濟部長的小舅子讓他給企業寫一封推薦信。官員給企業做推薦是可以的,但唯一錯的是用經濟部的信簽紙來寫,結果被媒體發現,媒體說你有兩個嫌疑:第一,用經濟部的信譽給小舅子做廣告,顯然是有謀私利的嫌疑;第二,經濟部的一張信簽紙是國家的,你自己在市場上買A4紙隨便你寫。這真的是不拿人民群眾一針一線(全場大笑)。德國一個聯邦銀行行長到奧地利休假,那個老闆一看德國中央銀行行長來了,趕緊拍馬屁說,住在我這兒不要錢。後來被媒體報道出來結果是丟官。白住兩個晚上就丟掉聯邦行長的職位。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一次跟企業家吃飯,之後立馬有媒體質問,總理是不是用國家的錢請客吃飯,總理慌忙把單據拿出來貼在網上,說是自己出的錢。這樣媒體才罷休。

走中間路線,真正不折騰

1945年聯邦德國成立之後,首先是由聯盟黨和自民黨執政,聯盟黨有一個關鍵人物是路德維希·艾哈德,後面是其助手阿爾馬克,他倆是弗萊堡學派的信徒,把弗萊堡學派思想轉化成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以自由的市場競爭為主軸,以秩序為保證。德國經濟從1951年開始騰飛,到1966年才減緩,這15年時間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從當初的百廢待興到1966年人均GDP超過一萬馬克大關,德國15年實現的,有的國家用30年都沒有做到。到了1966年之後經濟驟然下滑,出現了暫時性的經濟危機。這個時候就看出德國人民非常厲害了,他們要開始糾偏,因為總是一個黨執政不太好,換一個其他黨執政看看,這時候給了社會民主黨一個機會,原來是基民盟,右派政黨沿著右邊往前走,人們覺得往這條路走下去,慢慢的會偏得更遠,因此要扳過來,於是換了另外一個黨,這個黨在左邊,扳了一點回來,這意味著德國大部分時間在中間道路上行走。

德國基民盟奉行的經濟政策經濟路線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與前蘇聯的計劃經濟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自稱中間路線。左翼黨上台之後也要找一個中間平衡點,平衡點一方面是原來聯盟黨說的中間點到前蘇聯計劃經濟之間往左又移了一小步。但不管是什麼,一定遠離蘇聯中央控制的計劃經濟模式。現在的事實證明,計劃經濟破產了,但在很多年前我們卻將之視為神聖的東西,不可以觸碰,而德國人早在二戰結束時就知道計劃經濟不行,其實這個東西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弗萊堡學派就已經在批判了,奧地利學派哈耶克寫了一本著作《通向奴役之路》,其思想跟弗萊堡學派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奧地利學派與弗萊堡學派不盡相同,但兩者都屬於新自由主義的範疇,而且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德意志人的理智思考。

1966年社民黨上台之後出現了一個偉大人物,這個人叫卡爾·席勒,這個人把凱恩斯主義引進到德國,但並沒有將其意識形態化去推崇,只是當成手裡的一個工具來用。席勒引進凱恩斯主義的初衷是為了糾正弗萊堡學派的偏差。1966年德國經濟衰退,通過凱恩斯主義的總體調節政策,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初經濟快速回升,走出經濟衰退低谷。可惜,1972年席勒因為政治原因辭職了。

席勒之所以下台是因為他反對福利國家過度傾斜,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意識到了,如果往這個路繼續走下去,今後國家的負擔會越來越沉重,經濟不可能支撐下去。德國從1998年起德國社民黨施羅德上台之後做的一件事就是削減社會福利,包括現在的政府都在做這個事,但在1972年之前席勒就告訴全體國民不要往社會福利國家道路走得太遠,可那個時候所有的政黨包括他自己所在的黨都說要建設福利國家,為什麼?因為那時在國際大潮之中,70年代時社會福利國家如火如荼的在歐洲建立起來,尤其在英國,瑞典,芬蘭,挪威等國越走越遠,現在都往回收,德國的政治家保持理智,很清醒,這與得當的思辨能力有關。聯邦德國之所以民富國強,是因為有清醒的人指引著國家,同時國民也非常理智,不再迷信一個政黨。他們會給其他政黨機會,讓你做做試試看,不行就下台。現在有的國家政黨老覺得自己什麼都行,一輩子領導人民,這是自我迷信。

三、德國的分配製度-蛋糕怎麼合理切分?

我簡單講講德國的分配製度。社會福利從1949年建立起來之後,1957年德國開始頒布《反對限制競爭法》和隨後的德國《聯邦銀行法》頒布,這兩大法律的頒布標志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基本建立,到1967年還頒布了《穩定與增長法》,把國家調控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政府職能,明確規定政府的四大職能:第一,保持物價穩定,第二,充分就業,第三,內外貿平衡,第四,在上述基礎之上經濟的適度增長。在四大目標中,歷來基民盟政府把物價穩定放在第一位,社民黨上台之後把充分就業放在第一位,在社民黨執政期間做了很多事,強化各種社會保險,工人參與到企業里,在德國辦企業不要發愁,政府不會管你,但有兩個東西會管:第一是稅收管理,什麼東西可以做,但不能逃稅。第二是工人管理,到德國做公司,能不雇傭德國人就不要雇傭德國人,為什麼?一是對工資要求太高,二是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願望太強烈。在每個大型企業里都有一個企業委員會,由勞資雙方組成。其中必須有一個人由勞方出任的高級人事經理,專門負責人事,裁員需要通過他的同意才可以。講到企業,你們知道辦企業在中國需要批准,但在德國不需要批准,只要備案,只要把章程寫好就行。在德國沒有工商、警察、衛生、防疫等所找你要錢,吃飯時動不動不買單,這太不可思議了,德國首先沒有工商這個部門。德國要成立一個公司有專門的工商註冊機構,只管註冊,其它什麼權利都沒有,而且註冊費用很低,把註冊和登報費加起來,100歐元左右就能搞定。另外,任何一個警察不可以隨便登門企業,除非受到邀請。衛生檢疫的可以檢查食品和餐飲企業,但是必須在收到舉報、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個地方有問題才會進去。所以在德國做企業很自由,只要把錢掙了,把稅交了,把工人安撫好就可以了。德國的中小企業很多,小有小的自由和好處。德國法律規定,超過12個人以上的企業必須組成企業委員會,在12個人以下的企業不用。德國小企業特別多,多到你隨便轉一個街道,上一棟樓都是小企業,一棟樓里有幾十家公司。不像我們註冊公司只能在辦公樓,住宅樓不允許註冊公司,德國沒有這種說法,只是分有面子無面子的樓,有面子搞豪華一點,沒面子在家裡做,因此,德國企業的經營環境非常好。

德國實行率進稅率制,即多收入就多繳稅。德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最高稅率達到58%,這意味著億萬富豪交的稅相當高。如果你是一個億萬富翁就很吃虧,所以大家都願意做中產階級。我的很多朋友公司在在瑞士邊上的一個小國列支敦斯登註冊,那個國家只繳納7%的個人所得稅,其他什麼稅都沒有,全國2.8萬人只有3 個人失業,還是不想幹活的,有錢不用工作。那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已經超過了德國,國家越小越富裕。另外聯邦制國家意味著每個地區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自己,如果一刀切做事永遠做不好,國家是大一統不是什麼好事,當然可以在政治上統一,政治上統一是一個國家,軍隊統一沒問題,但經濟上管得太細就過分了。聯邦下面有州,中國翻譯叫州,但原文叫國家(State),「國家」里照樣有總理、有憲法,什麼都有,州管的是經濟、文化、治安、警察。聯邦政府只有一個許可權即撥錢,這個稅收上來要撥多少錢給地方,除了撥錢沒有任何職能。

四、德國核心競爭力分析-前瞻意識

德國的領導人,特別是企業領導人有強大的前瞻能力,這是我們很多企業家所不具備的。我有一個好朋友原是德國辛克全球貨運的董事長,這個人在美國次貸危機后立即把該公司股份全賣掉。我們問他為什麼這麼早就能看出來?他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就意味著有可能演變成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有可能演變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現在聽起來覺得很符合邏輯,但在當時發生時是否知道才是關鍵。現在他成了德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商,並且準備在中國投資環保與網路教育。

德國人的前瞻意識表現在企業經營管理和對大事的把握之上。德國最富的三個州分別是:一個是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北威州,這是德國最富最強大的三個州。巴伐利亞州是以它的汽車製造、化工、電子取勝。巴伐利亞州有寶馬。巴登符騰堡州以中小企業取勝,當然也有大企業,賓士就在這個州。最西邊的北威州是傳統工業,以機械製造取勝,那兒有一個魯爾區,50-60年代煤炭和鋼鐵製造業非常興旺,到了60年代末企業就思考如何的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例如鋼鐵大王克虜伯不再做鋼鐵的初級生產,而要做精細加工,其中無縫鋼管非常厲害,到現在為止沒有哪個國家的質量是超過克虜伯的。再有中小企業,每個企業至少有一項核心技術或產品,也就是說從60年代開始德國開始思考經濟轉型,從而使德國的產業長盛不衰,所以德國有很多百年老店、基業長青的企業。

德國還有很多東西可講,由於時間關係我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德國民富國強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國家,老百姓活得舒服、有尊嚴,政府也有錢為民眾做事,因此,人民安居樂業,官民友好相處,社會一派和諧。

我就講這麼多,感謝大家!

互動環節:

網友1:楊老師您好,在網上我看到這樣一個說法: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您是怎麼看的?

楊佩昌:這個是傳統的說法,這個說法得到不少人的認可,但我不太同意這個說法。因為一個國民是需要引導的,作為政府如果有公信力去引導一個國民,那會很好。民眾需要引導,其原因是他們得到的信息不太充分,不了解國家情況,政府引導民眾的前提是,政府沒有自己的私利。

網友2:老師您好,我感覺德國的大企業主要在西部,東部以前有什麼樣的企業?或者造成西部地區有多數大企業的原因是什麼?

楊佩昌:德國工業在二戰之前重要的企業在東部地區,機械製造基本在東部,在二戰之後主要在西部地區,為什麼?因為在東部地區蘇聯遷走太多,西部情況好些,這是第一。第二,通過幾十年兩種制度不同的競爭發現所謂的資本主義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1990年兩德統一后,東部地區只有8500家企業,這8500家企業里有1/3必須滅掉,必須完全拆除,一點不能用,有1/3大改造才能用,有1/3勉強才可以用,德國的託管局成立之後最主要工作是如何消化掉企業,西德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西部地區的企業比較多。

楊子云:這個問題你可以看一下金雁老師書可以回答得更加準確。

網友4:您講到德國註冊中小公司非常容易,如果是違法的事,今天註冊一個,明天又註冊一個,這樣的現象容許嗎?

楊佩昌:這涉及誠信問題,在德國允許失敗,但違法是終生的代價。偷稅漏稅不說,就說你幹什麼壞事只要被人發現,就意味著你這個人就完蛋了。在德國有第一次,可以原諒,但第二次出現的話不可原諒。

網友5:您在細節中談了德國非常好,非常強,但突然提到去列支敦斯登國家,德國的富人都移去那兒,這樣的邏輯不是很奇怪嗎?

楊佩昌:那個地方也是德語國家,但它是避稅天堂。歐洲國家對這樣的國家也到了幾乎無法容忍的地步,因為很多富人在那兒去註冊公司。這樣做其實也合法,但不合理。比如我在列支敦斯登註冊一個企業,在德國掙錢和生活,但只按照列支登士敦的法律繳稅。現在很多國家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這是一個特殊的情況。

另外,列支敦斯登之所以很富裕,原因是該國有幾大獨特的產業,第一、郵票產業。第二、銀行業,和瑞士一樣遍地是銀行,全世界很多貪官都往那個地方去存錢。瑞士託管著列支敦斯登這個國家,所以瑞士跟列支敦斯登這個國家性質一樣。

楊子云:我稍微補充一下,列支敦斯登是一個小小的公國,德國累進稅制在稅法人中是頗受批評的,會讓富人逃走,形成惡性循環。在燕山大講堂115期我們請馮興元老師專門講稅制,他主張單一稅制,列支敦斯登明顯是單一稅制國家,德國累進稅制在研究稅法人中是受批評的。

網友6:老師好,民主有很多優越性,您覺得中國適合民主嗎?

楊佩昌:是否適合我覺得要看大家願不願意,願意就適合。

網友6:您覺得大家都願意嗎?

楊佩昌:我們現在不能投票不知道。

楊子云:我有一個問題,從文學作品以及金雁老師的書中看到,東西德在柏林牆倒塌之後,西德付出很多,西德東德都有一種失落感,但失落的內容不一樣。西德人覺得自己是完全把東德贖買過來,東德覺得工廠沒有到東德來,就業也不好,以前的老工業倒閉了,也有他們的不滿。我看了赫塔·米勒的小說我發現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中有表現,您身在其中能否感受到這種落差?

楊佩昌:這個問題我應該比較有發言權。第一,我在德國兩邊都生活過,兩邊比較發現東西德之間到現在在物質上基本填平,但有些方面沒有填平,尤其60年代、 70年代這兩代出生的人心理還沒有完全平衡。為什麼?因為這兩代人既是統一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們在民主自由方面得到了實惠,但同時有大量的失業存在,東德地區失業率曾高達16%甚至25%,這麼高的失業率是因為德國東部地區極其缺少就業機會,核心是企業少。但後來企業慢慢增多,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東部地區已經有12萬企業了,由原來的8500多家企業增加到12萬企業,當然,再怎麼增長,工資還是比西部低。你發現東部人總板著臉,神經很緊張,不會笑,但西德人很放鬆,對外人友好一些。最友好的地方是西德,這是因為東德自身的境遇相較於西德而言比較差,但90年代出生的德國人,東部地區也沒有這樣的意識了,認為兩方面都是平等的。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的歧視現象也逐漸在減弱,以前東部人叫東部佬,但現在已經沒有了,90年代出生以後的人跟西部地區人一樣會保持自信和放鬆,德國兩邊的趨勢現在已經慢慢填平了,但還能看到小小的痕迹。

燕山大講堂第119期演講全文

文章來源:作者《博聯社》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