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樂山大佛與佛教文化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6月13日訊】說到樂山大佛就不能不說到佛教文化,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大佛背靠的這座凌雲山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佛教勝地。

據佛教經書記載,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他像征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死後的若干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上說 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人們渴望他能儘快降臨人間,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彌勒佛像。到了武周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 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二十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甚麼樂山大佛這尊彌勒佛跟寺廟裡的彌勒佛造像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寺廟裡的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他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兇,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 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的五官、 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 但是他的面相卻具有漢族人的共同特點。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

樂山大佛雕鑿在岩壁上,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樂山的紅沙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比花崗岩軟,是很好的適宜於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後,容易受到侵蝕、風化,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彫刻而成的。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人間秋色,經歷朝代更迭,天災人禍,依舊肅 穆慈祥,穩坐三江。

在十年浩劫期間,中土的絕大部分神像都被紅衛兵給破壞了,從炎帝陵到佛寺、道觀、孔廟,所有傳統文化的實物,幾乎無一倖免。樂山大佛背後烏尤寺的五百羅漢是泥塑的。紅衛兵一一砸去,堪稱雕塑精品的五百羅漢全變成了無頭佛。唯有樂山彌勒大佛倖免。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的自然景區受到嚴重損害,位於震區的樂山大佛未受影響。

2008 年5月14號,一位網友「想變排骨的豬」在天涯發帖,自訴在當年4月去四川樂山旅遊時的經歷:當時的導遊指著樂山大佛眼角處說:「看,大佛流淚 了!1963年,大佛也曾經流過淚,當時是三年自然災害。今年大佛又流淚了,不知道又要有甚麼災難降臨!」順著導遊指的方向,的確能看到大佛的眼角挂著白色的「淚滴」,當時我認為這不過是個風化點,沒他說的那麼玄!誰曾想,才一個月,災難真的就降臨了,有些事,真的說不清楚。

民間還流傳樂山大佛顯靈,閉上眼睛。1962年,中共邪靈禍害人間,餓殍遍地,死人千萬。民間傳說樂山大佛不忍看到水中漂浮的無數屍首,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在樂山大佛外圍,還可以看到一尊全身長達 4000 余米,有幾座山體組成的「巨型睡佛」。這尊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面目清秀,安詳地漂臥在青衣江山嵴在線,仰面朝天,慈祥凝重。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 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臟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佛頭由整個烏尤山構成,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逕、亭閣、寺 廟,分別呈現為巨佛的髮髻、睫毛鼻樑、雙唇和下顎﹔佛身由凌雲山構成,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 自然、和諧,猶如天造地設。

有人說,四川樂山大佛坐落在一個更大的天然臥佛的心臟部位上,體現了心即是佛的天機。現在有很多所謂的信佛者,只知道去做外在的修行,燒香拜佛,捐錢建廟,要佛保佑發財陞官等等,卻不知道去做內在的修心,要佛保佑發財陞官這些本身就是很強的執著心,是很強的自 私心,還有貪心、色心、名利心、顯示心、妒嫉心、爭鬥心、歡喜心等等各種執著心都得逐漸去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修佛,去掉了心中的各種魔性,才會達到心即是佛的覺悟境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