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調查報告 意義何在?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月28日訊】(中央社華盛頓27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政府「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Commission)今天公布最終報告,卻未能得到明確結論,突顯出華爾街情勢變得複雜,以及黨派嚴重對立問題。

10人委員會意見嚴重分歧,僅其中6名民主黨成員贊同最終報告的內容,另4名共和黨委員並不認同,並分別又提出2份報告,降低了正式報告的公信力,讓人質疑:這份長633頁的報告有意義嗎?

委員會報告批判一連串明顯的罪魁禍首,包括:銀行太魯莽冒險、信評機構替高風險抵押債券背書、以及政府監察機構太輕忽危險徵兆,直到它們危及全球金融體系才開始驚覺。

委員會批判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放鬆怠惰,稱政府在2007到2009年期間,本來有足夠力量扭轉金融危機,卻選擇不那麼做。

報告指出,大型知名銀行,從花旗集團到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以及美國國際集團(AIG)和房利美(Fannie Mae),資本不足,卻都魯莽行事、過度冒險。

報告說:「這次的金融危機可以避免。這次危機是人們作為和不作為的結果,不是大自然或電腦模式出錯。」

共和黨的另一份報告認為葛林斯潘沒有責任,表示「美國貨幣政策或許助長信用泡沫化,卻不是泡沫化的主因」。委員會第4名共和黨成員的報告則將責任歸咎於美國政府的住房政策,認為這才是危機源頭。

分析師認為,缺乏明確的統一意見,會降低報告影響力。

前證券管理委員會(SEC)成員艾金斯(PaulAtkins)說:「如果只有一方在挑出、找出不同事實,試圖編織故事,無法得到協助制定政策的最終有用成品。」

他說,委員會報告結論太過籠統,無法引導監管人員制定去年夏天通過的金融改革法。

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令人聯想到,為了調查1929年股災原因而成立的佩科拉委員會(Pecora Commission ),同時也被拿來和911事件調查委員會做比較。

然而,這兩個委員會的報告,可能都比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更有影響力。(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