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飛官銜脹 大陸“头衔通胀”時代來臨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月4日訊】(新唐人記者綜合報導)如今,中國大陸一些企業喜歡向員工派送各類唬人的頭銜,一些人也會想方設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種頭銜。這些情況被人們形象的稱為「頭銜通脹」。 專家分析,中國出現頭銜通脹現象的根源,在於中國社會的「官本位」,而這種現象折射了中國社會普遍缺乏誠信和規則。

您被頭銜通脹了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頭銜通脹無法抑制的時代。你遇到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可能是某某「首席官」或總裁。大陸一覽英才網高級招聘顧問雷小姐分析到,頭銜通脹現象正在產生一些專有詞彙,如「頭銜提升」(uptitling)和「頭像浮夸」(title-fluffing)等。為此還引出了技術諮詢行當。一個網站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公式,只需在你的職銜里混進幾個冠冕堂皇的單詞,如「全球」、「介面」和「顧客」等,就像變戲法似的立馬就出現一個能唬人的新頭銜。看來,頭銜通脹問題真是無所不在了。

上周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網易新聞中心,對193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6.9%的人感覺當今社會頭銜通脹現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80.9%的人認為「頭銜通脹」源於當前社會重權

上海市某公司職員吳莉告訴記者:「我們公司只有幾十個人,就有七八個『總』。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公司里只有倆人是真正的老闆,給其他人安上總經理、總監等頭銜,就是為了讓他們出去談業務方便一點兒,沒辦法,現在社會上就認這些稱呼」。

湖北省某大型電器公司銷售經理范巍巍發現,現在瞎印頭銜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個人。很多名片上的客戶經理、大區總監,其實就是業務員。不過,范巍巍也承認,名片上的頭銜就像「敲門磚」,「我們談業務都想跟公司的『一把手』談,所以才會注意名片。如果不是『一把手』,只是業務經理或者主管,我不會花太多時間跟他周旋。我知道他們沒有決定權。」本次調查顯示,70.5%的人坦言,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看重頭銜。

「頭銜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智聯招聘高級職業顧問陳曦說,項目經理當然比業務員聽起來更專業,更有發言權。這也能滿足員工自身受尊重的需要,一個膨脹的職位,也可能帶給員工更多的資歷證明。

據了解,其他國家也曾出現過頭銜通脹的情況。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受金融危機影響,不少公司無力支付員工更多的薪水,就給他們提供晉陞的機會,以此留住員工。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出現頭銜通脹現象的根源,在於中國社會的「官本位」,很多人將地位和級別對等起來。「如果職銜太低的員工去見客戶,客戶一是會覺得自己『跌份兒』,另外普通員工也沒有拍板的權力。所以,現在有些企業有兩套職銜的管理方法,一種對內,一種對外」。「中國人特別好面子,大家在與人交往時都看重頭銜。普通員工成為『地區經理』,不僅可以幫助他更好地開展業務,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滿足虛榮心」。

頭銜通脹現象普遍存在哪些原因?調查中顯示:80.9%的人首選社會重頭銜,其實就是重權力,虛榮心作祟(67.9%)、 52.9%的人選擇單位創造頭銜滿足員工升職希望、滿足員工受尊重的需要(36.3%)、單位希望員工認識到所負責事務的重要性(33.2%)、經營理念的體現(18.6%)、行業人才緊缺,拔苗助長(14.4%)等。

68.7%的人反對「頭銜通脹」

「頭銜通脹對人才的長期管理和培養很不利」陳曦指出。企業應根據職能定崗位,在做人才梯隊和後繼人才選拔時,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虛設職位,會帶來很多模糊信息,製造混亂。

陳曦說頭銜通脹也不利於員工的自我定位。在通脹的頭銜中,員工容易迷失自己,畢竟這樣的頭銜和個人的實際能力不完全對等。這也會引導和暗示人們爭名逐利。他建議人們在對待頭銜時,應有一顆平常心。

頭銜通脹會帶來什麼後果?調查中人們評出的前三位是:會引起社會浮夸之風(79.5%)、更加爭名逐利(75.5%)、頭銜貶值(70.5%)等。另有15.8%的人認為,這有利於營銷,9.8%的人認為漲頭銜有助於員工承擔更多責任。

調查顯示,74.2%的人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頭銜通脹的時代。面對這種現象,69.0%的人表示反對,僅有10.9%的人表示支持,其他20.1%的人表示無所謂。

在劉昕看來,頭銜通脹反映了社會普遍缺乏誠信和規則,人們的價值觀出了大問題。「為什麼人們說出自己名不副實的頭銜時,一點兒都不臉紅害臊?」在很多會議上,劉昕發現,一些做諮詢和培訓的人,會很坦然地拿出印有某某大學「客座教授」的名片,「其實有些人只是去作過一場講座,怎麼就成教授了?更奇怪的是,這麼明顯的欺騙,也沒人去查問和懲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昕:「用假的東西忽悠別人,獲得利益,是一種詐騙。如果我們不對通過虛假信息獲利的行為進行規範和懲罰,頭銜通脹現象就會愈演愈烈。這不僅會給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還會讓靠虛名就能輕鬆獲得財富的觀念越來越重」。「不誠信的人得到好處,大家就都會去效仿。這不僅會給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還會讓靠虛名就能輕鬆獲得財富的觀念越來越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