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米 好米特展登場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0月3日訊】(中央社記者林淑媛台北 3日電)「呷好稻香報—台灣新好米特展」今天下午開幕,除農委會、台灣博物館提供文件與農具外,台灣大學貢獻有「台灣蓬萊米之父」美譽的磯永吉當時的育種儀器,相當有看頭。

由國立台灣博物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共同籌辦的「呷好稻香報—台灣新好米特展」,即日起至明年8 月28日於台博館三樓展場展出。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今天下午將特地到場主持開幕典禮,並且介紹台灣稻米近年發展成果。

農委會說,這次展覽主題分別為「探索 米秘密」、「印記 台灣米」、「生活 樂食米」以及「百變 米包裝」,分別介紹包括稻種分類、稻株型態、台灣水稻耕作方式、育種制度、稻米變白米的故事、古早節慶中如何運用米食等內容。

這次展覽目的就是希望面對生態優先、環保意識及糧食危機時,台灣人能因此學習尊敬土地,重視土地的休養生息及永續生命力的循環。

此外,在「台灣新好米特展」中,除農委會、台灣博物館提供文件和農具,國立台灣大學也貢獻有「台灣蓬萊米之父」美譽的磯永吉當時的育種儀器。

台灣盛產稻米,稻米品質享譽國際,連日本都向台灣進口米,但米有好多種,現在台灣還保有數百種水稻種源。農委會表示,蓬萊米是台灣最常見稻米品種,占食用米市場8、9成,形狀短而圓胖,而長秈米,為瘦長形狀,比較少見,至於在來米則用於加工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