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純如:由2010泰國動亂看民主與領導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5月27日訊】民主體制常遭人詬病的是,公民的民主素養及水準不足,容易受操縱煽動而形成暴民,進行非理性抗爭或者選出訴求民族主義的領導者。在此情況下,領導者對權力慾望的克制更為重要。但是,在政治成為一種職業之後,大半領導者雖然多宣稱以公眾利益為念,但多以自身政治利益進行計算,更遑論以道德為施政的準則。因此,也不時有失序事件出現。

自2008年秋所發生的「黃衫軍」(人民民主聯盟)反政府示威之後,泰國在2010年春季又再度發生反政府示威,成為泰國自戴克辛在2006年軍事政變中下臺以來,支持戴克辛和反對戴克辛兩股勢力爭鬥的另一章。只是,此次的抗議者換成支持戴克辛的紅衫軍(反獨裁民主聯盟),要求總理艾比希下臺,進行選舉。不幸的是,此次的政爭在政府派軍隊進行強力驅離、紅衫軍領袖投降後不平靜的暫告一段落。這些動亂的遠因之一,肇因於領導者對於權力更替方式與結果的不滿,因此領導們也需對抗議造成的動亂與死傷負相當的責任。

戴克辛流亡外國後,其影響力一直存在在泰國,泰國社會被戴克辛劃分成對立的兩股勢力。支持和反對戴克辛的勢力,分別以「民主」和「反貪」不斷的集結與重整,互不容忍、無法妥協、以暴力相向,嚴重撕裂泰國社會、重創泰國經濟。而泰國社會長久以來的各種矛盾,更似乎是藉此種對立一股腦兒宣洩而出。

擁戴克辛的勢力主要來自泰北、農民和城市貧民,此次紅衫軍也吸引軍方領袖的加入,如在抗議中身亡的陸軍步兵准將卡迪亞,在 2008年黃衫軍抗爭初期也反對戴克辛,這多少透露出軍隊中的明爭暗鬥。反對戴克辛的勢力仍是以「人民民主聯盟」為主,但是軍方的角色卻不明顯,軍警的態度甚至曖昧不明,而年老的泰王也臥病在床。在4月的流血鎮壓後,泰國社會、曼谷地區民眾也是予以紅衫軍同情和包容。紅衫軍與政府曾進行兩次談判,總理艾比希主動提出5點改革計劃,也願意在11月進行大選,原本雙方是有和解的契機,但是紅衫軍卻提出更多的要求,給政府有藉口拒絕談判,使得談判破局,結果僵局持續下去,甚至傳出有以政變解決的風聲,迫使總理必須為其政治生命奮力一搏,以軍警力量進行強制清場,造成了重大傷亡。

紅衫軍有的領袖逃亡,有的領袖宣布投降,呼籲支持民眾回家,但是仍有紅衫軍攻擊黃衫軍或政府支持者的產業,紅衫軍支持者也在北部集結抗議,在街頭到處焚燒輪胎,使得政府在23省實施宵禁3天。雖然紅衫軍被驅離出曼谷,但是泰國恐怕還要動蕩一陣子。泰國政府表示,可能提前在 11月舉行大選。總理也重提其5點改革計劃,呼籲全國人民化解仇恨及分裂。

這幾年泰國的動亂固然有其社會矛盾的基礎,但是將這些矛盾激化的,無疑是相關的政治領袖,包括各政黨、軍方和王室。希望83名死者、數千傷者,以及難以計算的經濟損失,甚至是國際形象的破壞,能讓這些領導者對權力有新的領悟。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