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古跡“陶母墓”疑被樓盤推土機鏟平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4月2日訊】中國古代有著名的“四大賢母”——孟軻之母仉氏、陶侃之母湛氏、嶽飛之母姚氏、歐陽修之母鄭氏,其中陶母湛氏,也是中國四大賢母中唯一有正史立傳的一代賢母,“責子退鮓”“截發延賓”等典故已為人們耳熟能詳,而坐落在鄱陽縣的陶母墓,被列為上饒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600多年後的今天,鄱陽縣城東牛崗咀,樓盤工地上機器在轟鳴,陶母的安葬之處已被夷為平地,古墓無存。當地文物普查人員說,他們在此普查作業時,房產開發商的推土機已經從這裏推過,現場一片狼藉,陶母墓只剩平地一塊。

四大賢母之一陶母墓被鏟平 只剩一塊平地

据大陆媒体报道,3月31日,在記者的要求下,鄱陽縣博物館的兩名負責人帶記者來到了陶母墓的原址所在地。在他所指的一塊平地上,只有幾堆建築垃圾堆在一旁,看不出任何墓葬的痕跡。兩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裏確定無疑就是陶母墓原址,原先的墓雖然簡陋,但畢竟有墓葬的形式,現在是什麼都沒有了。

陶母墓安葬在鄱陽縣的歷史已算悠久。當地文史專家說,清同治十年(1871年)邑志記載陶母(243年-318年)逝後,安葬在城東六裏牛崗咀山丘上;光緒十年(1884年),知府馮芳植重修其墓,二十五年(1899年),知縣譚紹裘在其墓前立“重修晉太尉陶侃母墓”銘碑,以記修葺事;1923年,民國縣知事張世范主持對此墓重修,墓以紅條塊石碼築,成梯形圓砌至墓頂,高達2米,直徑3米,墓前建有青磚拱形塋門,墓牆左側嵌有碑文石一塊。從318年安葬在此到2008年,陶母墓已經歷經了1690年的風雨。

當日,記者在現場看到,與狼藉蕭條的陶母墓遺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裏正在建設“桃花源紀”社區樓盤,各種機器在大興土木。

陶母墓被推土機鏟平

也就是在2009年,鄱陽縣文管部門在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時候,來到這裏時發現,現場一片狼藉,古墓無存。

那麼陶母墓被毀是發生在什麼時候?鄱陽縣博物館館長孫啟淩對記者說:“應該是在2008年年底,因為這個地方就在樓盤開發區範圍內,陶母墓被推了之後,我們就去找開發商交涉,他們不承認。”鄱陽縣博物館另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陶母墓所在地如果不是在社區範圍的紅線裏面,也在過路通道的地方,開發商為了景觀更漂亮就推掉了,“當時事發以後,我們都到了現場,還做了測量以及GPS定位。現在比較為難的是,陶母墓成了一塊平地,在‘三普’的統計資料上,這處遺跡不好反映了,遺跡照片用的也是被推平後的照片。”3月31日,記者聯繫到鄱陽縣“桃花源紀”一名劉姓負責人,他連稱“不是我們推的,不敢去做那個事”,並表示陶母墓的位置並不在社區裏面,而是在社區範圍紅線附近,墓在哪里,他們(博物館)也說不清楚,也是憑傳說來確定的。

鄱陽縣博物館這名負責人說:“陶母墓具體位置通過GPS定位都可以找到。關鍵是陶母墓就這麼沒了,我們這一代人是知道有這個墓,下一代就不知道了,所以說不能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

陶母遺跡亟待保護與開發

實際上,除了陶母墓,在鄱陽縣還有延賓坊、德化橋等與中華賢母陶母有關的遺址。

文史記載,陶侃年輕時,陶母常用紡紗織布賣得的錢給他,希望他與勝過他的人交朋友。湛氏待人寬厚。一天傍晚,大雪紛飛,鄱陽孝廉、陶侃好友范逵數人途經他家借宿,然家貧無以待客,“室如懸磬”,陶母偷偷剪下頭髮,賣錢以購美酒佳餚待客,並將墊床新制禾草席子取出切碎喂馬。範逵贊道:“非此母不生此子。”故《幼學瓊林》雲:“侃母截發以延賓,村媼殺雞而謝客,此女之賢者。”“截發延賓”的典故由此而來。

當地文史專家告訴記者,北宋范仲淹知饒州時,即以陶母賢慈,命縣城南隅朝宋橋名為“德化橋”,立“延賓坊故址”碑銘于橋頭陶宅畔。記者在當地採訪時,一路尋訪找到德化橋,已經是十分破舊,在橋上當地居民還搭建了一些建築,如果不是得到指點,記者很難發現這就是有著歷史淵源的名勝古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