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和新興國家改變世界格局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1月8日訊】(美國之音電台報導)亞洲和新興國家的影響力正在改變著世界格局。不過,一個知名經濟學家認為,在這個漫長的轉變過程中,亞洲新興經濟體和西方發達經濟體均面臨挑戰;那些掌握金融和自然資源、同時能夠適應並做出改變的經濟體才能在這個轉變中成為贏家。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籟思(Gerard Lyons)認為,應當從更為廣闊的視角看待當前這輪全球性的危機。他在華盛頓經濟智囊機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演講時說,應當從權力平衡由西方向東方轉移的角度來看待這場危機。李籟思說,

“我的看法是,這個轉變仍處於初始階段,並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幾十年,很多年,而不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事。這個轉變顯然表現在經濟和金融實力方面,而不是軍事實力的轉移。”

儘管亞洲在這場危機後的複蘇中表現出色,但眾多經濟學家仍然強調並警告,亞洲的複蘇並非脫離西方而使然,這個新興地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西方。

渣打銀行的經濟學家李籟思說,人們在談論這場危機的時候,很少考慮到全球經濟總量的變化。他說,當前全球經濟總量有61萬億,是十年前的一倍;因此,過去十年全球經濟處於蓬勃發展時期。但是他指出,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繁盛仍有賴西方發達經濟體的蓬勃發展;在西方近期難以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面臨著挑戰,也就是需要在推動自身增長方面做得更多。

李籟思說,新興國家面對的挑戰在於改變其增長模式,但這需要時間。金融危機發生後,東方和西方在危機根源問題上互相指責。西方有觀點認為,中國等國家的高儲蓄率對這場危機負有責任,而中國領導人則對這種說法予以駁斥。李籟思認為,這場危機反映出金融體系的結構性潰敗以及失衡的全球經濟,但是高儲蓄的確負有部分責任。

他說:“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向外輸出通貨緊縮,因此CPI數字也就是消費者價格指數應當被重新命名為’中國價格指數’。西方央行在做出應對時,將利率維持在過份低的水平。此外還有’貪婪的群體’,包括金融部門、投資者、儲蓄者等所有追求高收益者。從這方面講,儲蓄方造成了影響,將全球儲蓄從東轉向西。它令短期和長期利率均處於比應有水平更低的程度。”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今年5月曾表示,亞洲國家需要調整自身經濟,以助全球經濟的重新平衡。黑田強調了亞洲國家在這方面所需做的三方面努力:一是改善社會安全網絡,以降低亞洲國家過高的預防性儲蓄;二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幫助;還有就是從深度和廣度上擴展亞洲的債券市場。不過,李籟思說,黑田雖然提出了三點,而當時各國除了在改善社會保障方面達成共識,對其他兩點建議卻顯得沒有興趣。

儘管存在增長結構轉變方面的挑戰以及其他方面的製約,亞洲和新興國家對現今全球實力平衡的撼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李籟思在談到中國的角色時,便將其喻為“羅賓漢”和“超人經濟”。他說,中國在國際間扮演著取之於富國而用之於窮國的劫富濟貧的角色,這令中國不僅在經濟方面,也在政治方面受益。

亞洲和新興經濟體實力的增強對於美國和西方國家意味著什麼?李籟思認為,在這種實力均衡轉變過程中,西方,尤其是美國,需要擁抱的是開放,而不是保護主義。此外,他認為西方還需注重在成本與質量方面的得失、美元地位受到的侵害和挑戰、以及這種轉變對地緣政治的影響等。

李籟思認為,在這個漫長的實力轉換過程中,那些擁有資源和適應轉變者才能勝出。他說:“贏家是擁有金融資源者;贏家是擁有自然資源者;贏家應該是那些有能力適應和改變者。”

他說,許多人對於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在這個輪迴中的表現較以往感到更為悲觀,但他相信美國和英國顯然擁有適應和改變的能力。不過,李籟思說,在意識到具備這種潛質的時候,還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言行和眼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