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居家育兒津貼 引爆女權和移民家庭爭議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1月2日訊】(中央社柏林2日法新電)沒將小孩送去托兒所,而選擇在家照顧的德國家庭,將可得到政府補助津貼,但是此舉引發女權人士強烈抗議,專家也擔心移民家庭的子女會因此受苦。

德國首相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新聯合政府於10月28日宣誓就職,他們承諾將自2013年提供每月150歐元(225美元)津貼,補助將3歲以下幼兒留在家中照顧,而非送至公設托兒所的家庭。

女權人士稱這項政策為「鍋爐保險」(stovepremium)或「母雞津貼」(mother hen subsidy),認為這將鼓勵女性留在家裡帶小孩,部分評論則抨擊此項措施會使移民家庭的孩童失去早日融入社會的寶貴良機。

此津貼引發激烈辯論,因為統計顯示,目前德國只有18%的3歲以下幼童是由父母以外的第三方負責照顧,德國的父母好像不需要這種額外刺激來吸引他們留在家裡。

柏林的大型土耳其社區所在地勞庫林(Neukoelln)區長布希考斯基(Heinz Buschkowsky)表示:「低階層的德國人會把這些錢拿去喝光,低階層的移民則會叫奶奶來帶小孩。」

他在接受「每日鏡報」(Tagesspiegel daily)訪問時補充,托兒所對移民家庭的兒童很重要,因為他們在那可以從小就開始學習德語。

他說:「應該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越早開始,這些兒童越容易養成雙語能力。如果他們開始上學時幾乎不會德語或是德語很破,在其他科目的學習方面通常也會受到阻礙。」

這項津貼政策由基督教社會黨聯盟(CSU)提出,CSU 來自德國南方的巴伐利亞(Bavaria),是梅克爾所屬政黨的保守派姊妹黨。

他們認為沒有使用國家資源,也就是公設托兒所的父母,有權以津貼方式獲得現金補償。(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