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燒話題:工作分攤制能否降低失業率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2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9日專電)日本的就業情況急速惡化,現有270萬人失業,財經界和地方政府開始出現應實施「工作分攤(work sharing)制」的聲浪,因為這制度在歐洲曾奏效,降低了失業率。

工作分攤制基本上就是每個人減少工時,相對地減薪,讓更多人保住工作,也就是基於共體時艱、共生的理念。這項制度是否可行,很可能成為今年日本工會「春鬥」的課題之一。

日本第三大汽車廠日產汽車公司今天宣布明年3 月以前全球員工將裁員2萬人,而且正考慮與工會商量是否實施工作分攤制。

今年1月6日,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的會長御手洗富士夫在三大經濟團體(經團連、日本商工會議所、經濟同友會)的新春記者會上說,「類似工作分攤制的想法也是一個選項」。

日本福岡縣長麻生渡在1月5日的新春記者會上也表示,許多中小企業老闆都已主動減薪,盡量不裁員,大企業應積極考慮採行工作分攤制。

此制度是調整聘雇機會、工時、工資這三大要素的搭配。大致上可分為「創造就業型」與「緊急避難型」。

前者是允許正職員工減少工時,以增加就業機會。後者是,減少每位勞工的工時及工資,共享一定的就業機會。在當前全球不景氣的情況下,這次日本的財經界及地方政府所提議的屬於後者。

在歐美,1970年代開始陸續實施工作分攤制。英國於1977年為了增加失業者的就業機會,實施優退制度。1979以短期勞工為對象,實施工時縮短保障制度。

荷蘭於1982年,勞資雙方達成「威森納爾協議(Wassenaar Arrangement)」。工會方面盡量抑制工資的上漲,勞方以縮短工時措施不裁員,政府則實施減稅。勞工結構轉型之後,減低了失業率。

「緊急避難型」的最典型的例子首推德國的福斯(VW)汽車公司。該公司原本要從10萬名以上的員工當中裁員3萬名,但1993年與工會交涉成功,將一週36小時的規定工時,減至28.8小時,連帶減資,但3萬人免於被裁員。

在法國,公元2000年,法定工時39小時縮短為35小時,原本超過12%的失業率,一度降至8%。

日本的日野汽車公司也曾實施過工作分攤制。該公司1999年針對55歲以上的300名員工,實施每天工時由8小時減為7小時、年收入減一成的措施。

但是,「日本勞動組合總連合會」(全國工會)方面認為,工作分攤制度的定義未明,難保讓有些企業藉機減薪,導致勞工權益受損。尤其是日本人不像歐美人,對於勞動時間的觀念不是很明確。有些日本員工彷彿「工蜂」,拼命地免費為公司加班。

另一方面,有些老闆對於員工人頭多,要負擔勞保、健保等費用,也不願實施工作分攤制。也是日本佳能(Canon)公司董事長的御手洗被問到佳能是否實施該制度時,他不願表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