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紅:我看劍橋飛鞋事件

Facebook

溫家寶二月二日在劍橋大學演講,遭遇了突如其來飛鞋抗議。雖然這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但是,我認為它必將載入史冊,而溫家寶將長久走不出這只鞋子的陰影。

有人或說,你的說法是不是太誇張了?在西方,哪一天沒有抗議活動,就說飛鞋吧,前不久美國總統布什在阿富汗也遭遇過,布什回應說︰「那位記者先生就想借我出名,他的目的達到了。」不是一笑了之了嗎?溫家寶難道不會也像西方政治家一樣大度一點嗎?

問題好像並不這麼簡單。

一、抗議者針對是誰?

溫家寶演講的題目是《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當溫家寶演講快要結束時,一位劍橋大學的學生站起來,高聲抗議道︰「劍橋大學怎麼能拜倒在這個獨裁者腳下?」(原話是︰「Howcantheuniversityprostituteitselfwiththisdictator? 」)當溫家寶想繼續演講時,突然一隻鞋飛到距離他只有大約一米的地方,現場再度譁然,又有人在大聲譴責劍橋大學邀請溫家寶前來演講。這就是抗議的過程,前後大概不超過一分鍾。

溫家寶應該明白,他來到的是已有800年歷史的劍橋大學。劍橋的學生就包括了牛頓、達爾文、培根、彌爾頓、拜倫、霍金等等留名青史的大人物,出自劍橋的諾貝爾獲得者人數也超過任何一所大學和機構。能在劍橋演講,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個挑戰。稍有自知自明的人,都不會也不可能在這裡對誰訓話。學生們不給你提難堪的問題,就是再客氣不過了。

在大學演講,至少在西方政治家眼裡,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又是他們最熱衷的事情,因為,面對的大部分是青年學生,他們最熱情也最好奇,是政治家表現自己的口才最佳場合。誰不懂得爭取青年就是爭取未來的道理呢。所以,一般西方政治家在演講後,還會安排提問時間,以拉近與學生的關係。

中國領導人出訪,也學會到大學演講,而且要到最好的大學。江澤民到美國,就選擇哈佛大學,到英國,就選劍橋。他總是一半時間用英文講、一半時間用中文講,但表演完了就結束,從不安排提問。這次溫家寶也跟江澤民一樣,只是單講,沒有提問。

可是,西方學生聽講必有提問這一節,老師也從來不會把時間佔滿,結束以前,一定會說一句︰Anyquestions?(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我想,假如溫家寶也安排了提問時間,這個學生很可能在那時再給校方提出抗議,而不一定會打斷溫家寶的演講。如果像中國外交部說的那樣,他是「極力干擾秩序」,他完全可以在溫家寶演講開始時就干擾,那樣效果不是更好嗎?事實上,他是在溫家寶演講到最後兩三分鍾時才起身抗議的(溫家寶演講全文5000字,此時他已講到 4870字處)。這是因為,他主要抗議對象,並非溫家寶,而是劍橋大學校方。

雖然他只說了一句,但說得真是很難聽,「劍橋大學怎麼能拜倒在這個獨裁者腳下?」(英國BBC的中文翻譯),看原文,這個學生用的是prostitute一詞,原義是「妓女」,把它翻譯成「出賣自己」則更接近原義。問題是,在他看來,劍橋出賣了什麼呢?

二、急不擇言的背後

中國領導人沒有經過民選,也就缺乏基本的民主訓練或者叫磨煉,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應對。在國內,他們習慣了我說你聽,哪有聽眾敢挑戰的?你看他們對群眾講話後,總是會自信地特別問一句︰「我這個方法,你們說好不好?」當然是一片叫好聲。他根本就無法想像人家如果說不好,他該怎麼收場。

學生站起來了,說了一句話,扔了一隻鞋,立即引起一片混亂,保安人員馬上把他帶出會場。我們看視頻上知道,這個學生所在位置在會場後部,沒有擴音器,因此,溫家寶不可能聽清學生講了什麼,即使他聽清了,也沒有翻譯翻給他聽,所以,學生說了什麼都無關緊要,在他眼裡,這個學生就是來搞破壞的。他雖然語調平緩,卻即興加了一句︰「老師們,同學們,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他的憤怒,溢於言表。

溫家寶此次歐洲之行,被稱為「信心之旅」。他先到瑞士,德國,西班牙,然後到英國。因為法國總統會見達賴喇嘛,溫家寶故意繞法國周邊一圈,而不去訪問,以表示中國的不滿。無論是在瑞士達沃斯論壇還是英國,中國相對良好的銀行狀況,給了所有深陷經濟泥潭的國家,以無限想像。中國當然做不了救世主,但中國的市場卻是他國走出困境的希望,因此,對溫家寶禮遇有加。中國政府又特別要面子,被人家招待好了,恭維到家了,就答應歐洲,馬上派採購團來。沒有明說是救世主,心裡已經把自己當作救世主了。再加上國內國外媒體一忽悠,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簡直就是無出其右了。中國政府「不缺錢」,為了友誼,對非洲國家幾十億美元的債權,一句話就放棄了。這種財大氣粗,感覺之好,那是從來沒有過的。溫家寶說︰「中國的信心不是憑空而來的。」這時,他來到劍橋,告訴人家要如何「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在他看來,他給英國帶來訂單,有人居然來搗亂,那不是破壞中英友誼又是什麼?不是「卑鄙的伎倆」又是什麼?

這是他的邏輯。溫家寶習慣於把話說得虛一點,調子定得高一點,像什麼「堅持、堅持、再堅持」,「你們是人民養活的,你們看著辦」,「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等等。但是「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這話,文不對題,他要應對的,起碼有兩個層面的事情︰第一,外交場合,要用自信的態度、幽默的言語輕鬆地把場面的事情對付過去,比如,人家扔鞋,你就說︰「可以肯定的是,這鞋是中國製造的。」緊張的氣氛會馬上緩解,也不失風度。第二,人家說你是「獨裁者」,你就要說明你不是——既無獨裁之權,也無獨裁之意。比起中國其他領導人,溫家寶在國內、國際上的形象上算是最溫和的一位,連CNN採訪他時,也會強調他有人情味的一面。最基本的一點,面對不同的聲音,溫家寶要有耐心聽下去,也不輕易地給人家扣帽子,罵人家「卑鄙」就更不應該了。別人說什麼都沒有聽懂,就一棍子打過去,那不是自己坐實了「獨裁者」的說法嗎?一個以「平民總理」形象聞名於世,又以」除了對人民的負責、服務、獻身和廉潔以外,不應該有任何特權「自許(2008年9月23日,在紐約),溫家寶完全可能在這個令人矚目的歷史性場合,再一次「用心講話」,把聽眾,也包括抗議者,爭取過來。

是說慣了假話空話大話,非友即敵的階級鬥爭思維方式,使得溫家寶喪失了一次極好的辯白機會。不過,我們不必為他感到可惜。他就是真實的溫家寶,他就是中共政治體制的組成部分,他絕無可能越雷池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獨裁者,也沒有錯。

三、結局是雷聲大雨點小

劍橋學生抗議校方,並不是針對溫家寶這個具體的人。在他看來,只要中國政治保持集權專制,不管是溫家寶或李家寶都是一樣,劍橋大學都不應該為這些專制獨裁提供講壇。這是學生的抗議重點。中國經濟的發展,政府暴富而民眾貧窮,腐敗橫行,自由民主人士橫遭打壓,國際上又縱容、支持踐踏人權國家,如朝鮮、蘇丹、津巴布維等。沒有正義,沒有道義,這是中國給世界人民的印象。

事後,劍橋大學副校長理查德「深表遺憾」,說︰「滋事者的行為是對劍橋大學受邀嘉賓的不敬,劍橋大學是一個辯論的地方,不是扔鞋子的地方。」他也沒有正面回應對「為什麼要邀請獨裁者」。他何嘗不知道,扔鞋子這個「形體語言」也能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君不聞,燕祥詩人《挽蕭軍》有雲︰「詩眼不聞抒委曲,拳頭亦可作文章」!據報導,這個學生是一名27歲、操著德國口音的西方男子。假如我們最後能確認他是德國人,這就更容易理解他的行為了,經過納粹歷史的德國人對專制政府無不有著高度的警惕。在德國,法西斯沒有市場,當然,劍橋大學更不應做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事情。這是做人的底線,也是治校的底線。這個原則絕不能出賣!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事的反應是什麼呢?發言人姜瑜說,「中方已對這一事件的發生表示強烈不滿,英方向中方深表歉意,並表示將依法對此人進行處理。」外交部發言人的話,從來經不起推敲,對誰強烈不滿?若是對那個學生,我們又何止是不滿!對劍橋當局?他們有權禁止和平抗議?對英國政府的保安工作?所有聽眾已是經過篩選,難道讓所有聽眾都不穿鞋?當事人絕對不會向中方道歉,而道歉者又不是責任人。如此滿嘴跑舌頭地自欺欺人,比起阿Q又強在哪裡?

2月4日的《環球時報》引法新社報導說,這一插曲並沒有「破壞整個演講進程」,只是一起孤立事件。英方也已經以違反公共秩序法第4款規定起訴那個學生。

起訴的結果是什麼,我們無須在意。在一個法制國家,人民的安全是可以預期的。中國媒體開始稱這是孤立事件,就表明官方態度已降溫。這是明智的。因為,依法處理的結果,不會讓中國政府滿意,又它不可能有任何進一步的作為,只能見好就收,而且媒體後續報導,大約也是不會再有了。

溫家寶到達倫敦的第一天,就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是中國留學生根據他在汶川地震災區的照片所作的油畫,油畫中的溫家寶深情地護著失去家園的小學生。溫家寶手捧油畫,擺好姿勢,讓記者拍照。這是溫家寶最希望留給別人的印象。現在,他猛地聽到有人,而且還是在劍橋大學,稱他為「獨裁者」,對他的震撼力是可想而知的。只是,他在生後能否被人以正面的形象記住,老百姓是不能期望的,或者,不應該有任何奢望的。歷史評價一位政治家,會首先用政治的標準——是民主還是獨裁來判斷,而不會理會他自己的說辭。

溫家寶揮別劍橋時,能和徐志摩一樣,「不帶走一片雲彩」嗎?

2009-02-03

--轉自《新世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