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皇帝」好玩嗎?

Facebook

京城的廟會,從來不缺人氣,一年比一年人多,玩意都成了機制的,小吃都成了大鍋的,照樣人山人海。有人就有錢,光門票的收入,主辦單位就賺了個滿盆滿罐,遑論攤位收入。可是,錢沒人嫌少,多了還想多,這不,為了爭人氣,京城的各大廟會,爭相請來了皇帝。有報導說,「今年京城的廟會花樣翻新,天壇、地壇、北海等著名旅游景點紛紛上演祭天、祭地、祈福等「皇家大戲」,「皇帝」成了廟會的主角,呈現一道華麗的風景。「(2009年1月28日新華網)

這樣的皇家大戲,十多年前,就在地壇廟會上見識過一回,當時那皇帝寒酸得可憐,沒什麼可看的,不過,今年的皇帝祭地儀式,可是今非昔比,文武百官,侍衛儀仗浩浩蕩蕩,皇帝也高大氣派,衣袞華麗,整個祭地儀式像模像樣,三跪九叩,煞有介事。

年節的廟會,是老百姓扎堆找樂的場合,把個皇帝弄出來,排上陣勢,三跪九叩地給大伙演一場,倒也沒什麼。只是我有兩個地方不太明白,一是幹嘛出山的皇帝,都是清朝的打扮,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王朝,難道只有滿清王朝的皇帝才配出來祭天祭地嗎?二是廟會上演戲,無論曲藝還是雜耍,戲都是一樣的,無論扮演村姑還是小丑,大家都是平等的,每台戲都有自己的主角,各戲之間,除了演技高下,沒有誰非高人一等的道理,怎麼單單皇帝成了主角?

所以,廟會裡的皇帝,不僅僅是一個戲裡的角色,一個好玩能吸引觀眾眼球的角色,明顯還有其它的意蘊。當然,我們不能說,廟會的主辦者,有太多的帝王意識,有意抬出傳統時代的僵尸,為帝王招魂。他們的所為,在很大程度上是順應「民意」,爭取更多的游客,讓廟會更有人氣。與其是為了帝王招魂,不如說是為了自家的錢袋。

但是,地壇廟會上的皇帝,早就現身了,但為什麼只有近年以來,才變得風光鮮亮,而且招引得其它的廟會,也跟風效法?說白了,這是因為近年來的皇帝,已經全面吃香了,在傳統儒學復興的大潮中,甚至早在孔子的教導再次走紅之前,皇帝已經悄然佔了先。當然,最走紅的,還是離我們最近的滿清皇帝,鋪天蓋地的滿人皇帝戲,充斥了電視屏幕,以致于人們只要想到皇帝,就是紅頂獸毛大帽子的滿人皇帝形象,一說到公主,就是滿人的格格,太監,也只能想到李蓮英的尊容。顯然,滿清王朝盛期那國力強盛,萬馬齊喑的場景,的確很是打動我們某些大人物的心。

傳統復興,在中國首先是帝王意識的復興,是三跪九叩的皇家禮儀,是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跪和拜,也許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重演,但等級觀念,權力意識,尊卑格局卻不難復制。在原本就沒有清理乾淨帝王意識的中國社會,即使是游戲和演戲,只要大家耳濡目染多了,政治文化歸向傳統,並非難事。事實上,這種現代社會最不應該的復歸,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以致于人們做了奴才,都不自知,安之若素。

皇帝好玩嗎?皇帝好玩,也不好玩,玩大了,觀眾就自覺地變成奴才了,聽到上司的指示,也許下意識地會道聲︰「喳」!

轉自《新世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