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儲蓄是美德

Facebook

日前,英傑華集團公布全球消費者儲蓄態度研究報告,約8成4的台灣民眾寧願儲蓄不花錢,比率連續3年高居全球之冠;排名第2的香港,儲蓄比率為65%,中國受訪者則是傾向及時享樂,僅有12%有儲蓄意願。

這項調查的公布日正好是台灣行政院通過消費券特別預算案的日子,兩相對比特別值得梳理。因為消費券發放旨在刺激台灣人民消費,但該項調查卻突顯台灣人民的消費意願缺缺,能否借消費券的發放提振消費,頗耐人尋味。

據該項調查,多數台灣民眾之所以儲蓄意願高,是為了應付未知的環境,少數是為了醫療與退休支出,這樣的反應顯示出台灣人民對於未來有著極大的惶恐,於是必須預作準備。不過,台灣人民並非擔心醫療支出和退休生活無保障,究竟還有什麼樣的顧慮,非常值得進一步探討。

我們知道,如果未來的一切開支都有人確切的幫忙準備妥當,一個人是不需要自己儲蓄的,而實施社會主義或社會福利完善的國家就是如此作為。不過,構想的確很好,但實施這類制度的社會卻往往落得無以為繼的民窮財盡窘境,還是不得不進行改革。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而現代人終究傾向「利己」,甚至於走入「自私自利」了!而類似國民年金、退休基金的社會安全制度應算是一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強迫儲蓄」,雖與個人「自願性」儲蓄存在「資源使用效率」的差別,卻仍突顯出人生「必須儲蓄」這個真理。

人生終究以「消費」為最終目的,但人不只活在當下,還有無數的明天要活,不只這輩子,還有下輩子、下下輩子,…或者還有「下一代、下下一代、…」,而且總希望「明天會更好」。因此,不只是「儲蓄為明天」或「儲蓄是明天的消費」,而且期待「今天的儲蓄能產出更多的東西以待明天消費」。而將「今天的儲蓄轉成機器、設備、廠房等明天的投資」,就是一種好的方式,這樣子的過程也就是「經濟成長」的具體表現,難怪會有「儲蓄是美德」的說法。

上文的分析無非是說,人要儲蓄,但不是沒有消費,更不是反對消費,而是不要將資源都在今天消費掉,否則就「沒有明天」、只「活在當下」而已。怪不得提倡「消費至上」的經濟大師凱因斯會有「長期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的名言,原來他早已警告人類,使用他提出的「創造有效需求」政策,是「沒有明天」或「人生是極短暫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呀!

馬政府迄今大致上採用凱因斯「刺激消費」做法,也告訴我們節約儲蓄是不對的,是否要帶領台灣人民「活在當下」而已呢?

所幸台灣人民是很理性的,不但一直以來都有高度儲蓄意願,而且也還維持著30%左右的儲蓄率,可見台灣人民並沒有太受享樂主義的污染,仍然存有根深柢固的「永續發展」理念,不但值得肯定,也相對不怕不景氣或通貨緊縮的來到,反而會有「價廉物美」的「便宜貨」可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