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升息抑通膨 北京可能七月中下旬跟進

Facebook

歐盟宣日前佈大幅升息,以對抗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凸顯通膨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當前首需面對的課題,各國紛紛以升息的方式應對與日俱增的通膨壓力,預料北京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跟進,各界預料中國升息時間點可能在七月中下旬。

歐洲央行主席特瑞謝七月三日晚間宣佈升息一碼,將基準利率調高至百分之四點二五,希望將物價上漲率控制在百分之二以下,以抑制通貨膨脹。

根據歐盟的統計,六月份的通貨膨脹上漲率達百分之四,幾乎是歐洲央行訂定百分之二上限的兩倍,且是十六年來最嚴重的情形,而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衝擊到歐元地區的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包括俄羅斯、巴西、印度、印尼以及台灣等均先後宣佈升息,以因應愈來愈嚴重的物價上漲情形,一時之間,全球彷彿籠罩在通貨膨脹的陰影之下,而升息也成為各國政府解決通膨問題的主要手段。

不過,同樣面對通貨膨脹威脅的中國大陸過去雖然實施經濟宏觀調控,但所採取的貨幣政策偏重在雙率中的匯率,很少動用到利率,除了放手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升值外,並一再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收縮明顯過剩的流動性。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先後五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達百分之十七點五的歷史高峰。儘管如此,市場流動性依然過剩,物價上漲率仍在高檔盤旋,通貨膨脹問題並未有效解決。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月至五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平均高達百分之八點一,較中國國務院訂定的百分之四點八目標值高出約三點三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中國大陸物價上漲的嚴重性。

然而,不久前的六月十九日,北京才剛剛調高油電價格,平均漲幅達百分之二十左右,一般預料這將進一步刺激物價的走揚,加深通貨膨脹的壓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六月二十四日就曾表示,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還比較大。他認為,由於調整成品油和電價形成新的漲價因素,上游產品價格漲幅持續攀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在高位上漲,通貨膨脹預期仍比較強。

面對日益加劇的通膨問題,各方呼籲北京慎重思考升息,以抑制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愈來愈多的人認為,中國大陸當前通貨膨脹問題不容輕忽,必須趁早解決,而唯一有效遏止通貨膨脹的方法就是跟隨歐盟等國不斷升息。

  「加息是必然選擇」,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接受「投資者報」訪問時認為,加息是必然的選擇,本輪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應該從控制貨幣的角度來解決。

中國大陸媒體曾多次報導,中國負利率的情況非常嚴重,由於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不斷走揚,遠超過居民存款利率,前者已達百分之八點一,後者的一年期利率水準為百分之四點一四,兩者差距將近四個百分點,且負利率的現象前後已有十七個月之久,主管機關如果再不改善負利率現象,勢必降低社會大眾儲蓄的意願,這將對經濟發展形成負面影響。

換言之,如果北京決定動用貨幣政策雙率中的利率工具來對抗通貨膨脹,中國大陸的升息空間相當的寬廣,估計至少有四個百分點的彈性可資運用。

其實,過去反對以升息來對抗通膨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的利率較美國的百分之二高出甚多,一旦升息,利差擴大再加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升值的匯差,恐怕會吸引更多的國際熱錢湧進。

但在歐洲央行將利率調高到百分之四點二五的高峰,明顯高於中國當前的利率水準,且歐元對美元匯率同樣一路走升,甚至歐元對美元的升值幅度遠超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幅度,北京原先的擔憂就顯得多慮。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貨幣市場最近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悄然上升,其中銀行間的三十年國債收益率上揚近三十五個百分點,似乎透露市場利率的走向,分析人士認為是機構投資者對加息預期增強的信號。

  一般預料,在各國競相採取升息方式以抑制通貨膨脹問題之際,同樣面對通貨膨脹壓力的中國極有可能跟進,問題只是時機而已。由於中國統計局預定七月十七日公佈六月份的CPI,待這些關鍵數據資料公佈之後,北京是否升息即可明朗,一旦升息,最有可能的時間點將在七月的中下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