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吉斯重創緬甸滿月 專題報導之四

Facebook

 

西方國家經濟制裁 緬甸台商銳減

(中央社仰光六日專電)一九九三年到緬甸奮鬥的楊姓台商伸出三支指頭告訴中央社記者說,到緬甸做生意,「第一要人脈,第二要時間,第三才是錢」。沒有這三樣,很容易血本無歸。

  然而,無論條件是否具備,緬甸這幾年因人權相關問題受到西方國家制裁,經濟發展緩慢,台商從十五年前的上萬人銳減至兩百人左右,留下來的多半從事勞力密集的成衣生意或木材買賣和農產品種植銷售。

  留下來的台商,若要出口到西方國家,必須想辦法克服西方對緬甸的制裁,轉口到其他國家再出口,要不就是只做當地和亞洲地區的生意。

 緬甸在軍政府把持下,經濟沒什麼太大發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估計,二零零七年緬甸個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僅二百三十七美元。一般緬甸工人每月收入僅緬幣三萬元(約新台幣八百元),公司行號的上班族最多也僅有八萬到十萬緬幣(新台幣二千一百元到二千七百元

)的收入。

  緬甸的觀光業原本就受到國際人權團體的杯葛,在去年九月僧侶領導的示威遭軍政府武力鎮壓之後,一位導遊估計,來緬觀光人數大約銳減一半。

  在軍政府控制下,緬甸經濟如何停滯不前,從路上的交通就可窺知一二。不僅仰光機場相當冷清,進入仰光市區,看不到什麼新車,彷彿這個一國之都還停留在上世紀某個年代。

因為軍政府限制汽車進口,車輛往往不折舊,反而升值許多。一位仰光當地居民表示,一輛一九八八年的豐田Carina中型四門轎車,一九九四年以四千美元購入,現在車齡已經二十年,卻可賣到兩萬美元;一輛一九九三年兩千C.C.的豐田汽車現在要價四千五百萬緬幣,

已經是台幣百萬級名車的身價了。

  想在緬甸做生意,必須跟軍政府打交道,就像楊姓台商所說,人脈最重要,一位當地華僑對中央社記者說,在這裡要做什麼生意,最好要有認識的政府官員幫忙打點,當然紅包、見面禮都不能少。

  對緬甸軍政府來說,鞏固政權似乎遠比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來得重要,就像這次五月初納吉斯熱帶氣旋重創緬甸,造成逾十幾萬人死傷,軍政府遲至今日仍不願開放大門,讓國際救援人員進入緬甸災區援助。

這是因為軍政府唯恐緬甸人民跟外界有太多接觸;他們擔心人民會抱怨和比較,更擔心外人入境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對這個當局來說,鞏固政權比人民的性命還要重要。

相關文章